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厘清为什么要展现中国形象,展现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如何展现中国形象,既是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的关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际认同感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展形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明确将“展形象”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容,揭示了“展形象”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性资源,它既是国家实体状况和物质力量的表征,更是国家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提炼,不仅关乎国家政权和制度的外显形式,而且关涉国际交往、民族认同、文明传播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展形象”是中国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亮出身份、阐明自我、输出价值的基本路径,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的有效手段。对内,“展形象”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和支持;对外,“展形象”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以及中国贡献的理性认知与认同。
充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中国形象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清晰的、准确的方向。“可信”指向中国形象建设的根本原则。展形象不是虚构,不是伪造,也不是夸大、缩小或扭曲,而是要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发展状况、中华文明形态展示给国内外公众,为他们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提供最基本、最可靠、最朴素的信息。真实是认识和信任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认同的前提。只有可信的中国形象才能敲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门,才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与全球责任,才能为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输出创造空间。“可爱”标识着中国形象建设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象征性资源,国家形象是通过“感性分享”来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多诉诸情感的力量而不是理性的力量。通过文化艺术、美食习俗、旅游景观等柔性方式让“可爱”成为中国标识、中国符号、中国印象,通过“可爱”的修辞发明设定话题,进行框架宣认,厘定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理解方向,更容易唤起国内外公众对中国的正向情感体验,激发喜爱、热爱之情。“可敬”表明了中国形象建设的基本目标。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之锻造。展现可敬的中国形象,就是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中国价值观的感召力、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中国外交的说服力、中国的国际信誉度与美誉度等,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与支持,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展形象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阐明了中国形象“怎么展”的问题。塑造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根本路径在于创新中国形象话语体系。首先,创新中国形象话语体系,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厘清中国形象建构的新任务、新价值。要建构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强国形象,展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征程;要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形象霸权,建立基于形象自信的文化自信和自强,凸显中国的主体性;要输出形象价值,让中国历史、中国经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源与宝藏,为新形势下的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其次,创新中国形象话语体系,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挖掘中国形象话语资源,包括富于代表性、典型性的政治话语资源、经济话语资源、文化话语资源和环境话语资源等。打造特色鲜明、直观生动、亲切自然、易于接受的中国形象概念、中国形象范畴、中国形象表述及其符码表征系统,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表达质量,拓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传播渠道。再次,创新中国形象话语体系,要充分考虑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拓宽、拓深、拓广中国形象话语实践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打破时空疆界、线性信息、扁平形态的局限和阻隔;积极开发和优化跨媒体、跨屏幕、跨阈限的中国形象文本,提供跨文本形象感知、多文本形象交叉验证和多向度互动的手段与路径,在媒体联动、文本互文和传授交互中创造可沟通的中国形象体验空间;突出中国形象话语实践的场景化、体验性和代入感,打造互联网时代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扩散的中国形象话语形态、中国形象话语方式和中国形象话语风格。
(作者系西南大学形象传播与区域文化创新研究院、新闻传媒学院教授,本文为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项目:SWU2209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