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高质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生动传播多元融合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006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奋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高质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生动传播多元融合
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刘丹凌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厘清为什么要展现中国形象,展现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如何展现中国形象,既是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的关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际认同感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展形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明确将“展形象”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内容,揭示了“展形象”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性资源,它既是国家实体状况和物质力量的表征,更是国家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提炼,不仅关乎国家政权和制度的外显形式,而且关涉国际交往、民族认同、文明传播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展形象”是中国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亮出身份、阐明自我、输出价值的基本路径,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的有效手段。对内,“展形象”可以促进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拥护和支持;对外,“展形象”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以及中国贡献的理性认知与认同。

  充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中国形象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清晰的、准确的方向。“可信”指向中国形象建设的根本原则。展形象不是虚构,不是伪造,也不是夸大、缩小或扭曲,而是要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发展状况、中华文明形态展示给国内外公众,为他们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提供最基本、最可靠、最朴素的信息。真实是认识和信任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认同的前提。只有可信的中国形象才能敲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门,才能获得与之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与全球责任,才能为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输出创造空间。“可爱”标识着中国形象建设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象征性资源,国家形象是通过“感性分享”来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多诉诸情感的力量而不是理性的力量。通过文化艺术、美食习俗、旅游景观等柔性方式让“可爱”成为中国标识、中国符号、中国印象,通过“可爱”的修辞发明设定话题,进行框架宣认,厘定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理解方向,更容易唤起国内外公众对中国的正向情感体验,激发喜爱、热爱之情。“可敬”表明了中国形象建设的基本目标。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之锻造。展现可敬的中国形象,就是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中国价值观的感召力、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中国外交的说服力、中国的国际信誉度与美誉度等,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与支持,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展形象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阐明了中国形象“怎么展”的问题。塑造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根本路径在于创新中国形象话语体系。首先,创新中国形象话语体系,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厘清中国形象建构的新任务、新价值。要建构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强国形象,展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征程;要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形象霸权,建立基于形象自信的文化自信和自强,凸显中国的主体性;要输出形象价值,让中国历史、中国经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源与宝藏,为新形势下的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其次,创新中国形象话语体系,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挖掘中国形象话语资源,包括富于代表性、典型性的政治话语资源、经济话语资源、文化话语资源和环境话语资源等。打造特色鲜明、直观生动、亲切自然、易于接受的中国形象概念、中国形象范畴、中国形象表述及其符码表征系统,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表达质量,拓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传播渠道。再次,创新中国形象话语体系,要充分考虑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拓宽、拓深、拓广中国形象话语实践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打破时空疆界、线性信息、扁平形态的局限和阻隔;积极开发和优化跨媒体、跨屏幕、跨阈限的中国形象文本,提供跨文本形象感知、多文本形象交叉验证和多向度互动的手段与路径,在媒体联动、文本互文和传授交互中创造可沟通的中国形象体验空间;突出中国形象话语实践的场景化、体验性和代入感,打造互联网时代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扩散的中国形象话语形态、中国形象话语方式和中国形象话语风格。

  (作者系西南大学形象传播与区域文化创新研究院、新闻传媒学院教授,本文为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项目:SWU220917阶段性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