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向范长江先生学什么援藏读诗记为黄葛树写首歌丰收节一角国画
第003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今天,我们向范长江先生学什么
援藏读诗记
为黄葛树写首歌
丰收节一角
国画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收节一角

□黄海子

  我是慕名来体味江津塘河古镇别样的“农民丰收节”的。

  这些年,小镇每年举办庆祝丰收节活动,把当地独有的地域传统文化习俗,如折子戏、灯戏以及婚俗仪式等搬上了舞台;又把当地产的“土货”如茨竹笋干、蕨根粉、高山粳米等摆上展台。这些在当地人眼里“土”、在外来人眼里又特别“新”的东西,一下就让小镇火了起来。

  我是特意不吃早餐就赶过来的。因为小镇上有一家很有特色的面馆。我曾在小镇上讨过几年生活,逢赶场天,我都会去光顾那家面馆。

  那家面馆的面不但味道好,残疾的陈姓老板还有一个绝活,能记住每一位到店客人的口味。而最让人难忘的,是老板那张面容,像一抹春阳,只要被照着,心里的冷和凉,一下就被温暖了。

  我轻车熟路地到了老街,踏进面馆,早有客人在吃面了。他们一双双眼睛全落进了那碗面里,吸吮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一吸一吮间,筷子挑起的一夹拌匀了佐料、浇头与汤水的面就进了嘴里。闭了嘴巴惬意地咀嚼,到一定火候,再用筷子从碗里扒出浇头——或红烧牛肉,或清炖猪蹄……趁面食的余味还在,一股脑塞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微闭了眼。若此刻路过面馆的人看上一眼,定会被他们的神情吸引,当真是快活如神仙啊。

  几乎在我踏进面馆的同时,柜台里坐着的一个头发花白的人站了起来,那是陈老板。他打量着我,似乎在脑子里极力搜寻着,然后对我摆手笑道:“我想起你是谁了。你是以前山上管电的电工师傅。好些年不见,哪里高就去了?”说完接着问:“你以前爱吃我这里的肥肠面,今天还是这样?”我点点头。他转头朝厨房喊道:“二两肥肠面,多芫荽,不放葱。”

  他一边喊,一边有些得意地对我说:“我记得还清楚吧?”然后又问我:“来小镇过丰收节?”我刚要搭话,门口又来了几个吃面的,只见他又对着厨房喊道:“张二哥,清汤鸡块面,多放葱。”“王兄弟,牛肉面三两,要原汤。”“周妹子,酸菜肉丝面二两,不加胡椒粉。”

  我一边享受着面食,一边听着陈老板不断报出客人的喜好,不禁感叹他这一早的“丰收”。同时为这个上了岁数的陈老板,依旧如年轻时那样能清楚地报出每一位食客的口味而惊叹不已。见店里越来越挤,我赶紧吃完面,来到柜台前打开手机扫码付款。

  陈老板对我说:“今天是丰收节的首日,活动要10点才开场。你先去转转看看这里的变化,估摸着要9点的样子我这里就闲了。我们好久不见,你回我这里来摆会儿龙门阵,到时我俩一起去活动现场。”我接受了他的邀请。

  再回到面馆的时候,店里已经清静下来。

  陈老板见我回来,颠簸着出了柜台。他脸上一直挂着的笑,就像庄稼人丰收后脸上泛起的满足,得意,没有一丝伪装。

  我知道陈老板的些许过去。

  20世纪80年代,他在外地的私人煤窑打工,遭遇了一次事故,不幸中的万幸是捡了条命回家,但腿却深度残废了。此后,他的日子就跟身体一样深度残废了。妻子熬不住日子的苦,丢下他和女儿没了音讯。当地政府知道他的生活窘境后,出资让他去学习煮面的手艺。手艺学成后,政府又在小镇上给他找了一个门面,让他开始新生活。

  从此,他有了一脸的阳光。

  陈老板是个话匣子。他从我离开小镇的日子开始摆谈,谈小镇变化,说小镇的好,说他现在把面馆移交给女儿女婿打理后的天伦之乐……

  我没忍住,打断他的话问:“陈老板,你是怎么记住客人的口味的?”他轻巧地回答:“用心记,就熟能生了巧呗。新的客人,只要到面馆三次以上,我就会记住他的喜好。”我感叹他的用心,又问:“你老是笑,一脸的喜乐看着就让人舒心,你就没有忧心事啊?”他看着我哈哈大笑:“政府帮了我,我的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你说我还有啥忧心的?”

  不远处举办丰收节活动的广场上响起了唢呐吹奏的“喜乐调”,他赶紧断了话题对我说:“丰收节活动马上开始了,走,我们去广场参加活动去!”

  他一瘸一拐的步伐,高低起伏着似广场上正在吹奏的欢快的唢呐调。

  一边走,他一边对我说:“现今这个日子哪天不是过节哟?不过,把众人聚在一起过,那个热闹,那个气氛,是让人更欢喜,对以后的日子更有盼头哩!”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