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察雅县发展改革委办公室的一面墙被全部做成了书架,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在等人的间隙,我扫视到一本《西藏之上的仰望》,读到了一个熟悉的作者名字,这本书瞬间引起了我的注意。
于是,《西藏之上的仰望》成了我参加援藏工作以来读的第一本现代诗歌集。之前断断续续地读了其中一些篇章,直到这次遭遇意外事故受伤,在治疗的间隙我才得以读完。诗集中一些熟悉的字眼和词句,一次次地拉近我与西藏的距离,让我渐渐地熟悉、欢喜与敬畏。读着读着,想象随着诗人一道奔波于高原各地,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乐此不疲,似乎肩上的疼痛也减轻了不少。
作者黎勇,诗人,曾为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领队。
西藏是“地球第三极”,蕴藏着诸多神秘和未知,高原激发了诗人的才情,援藏又开阔了诗人的视野。诗人体悟并珍惜着援藏工作的每一天,繁忙之余,坚持将所见、所往、所思忠实地记录,将心中的颤动与涟漪释放于笔端,凝练成诗。
扎曲河和昂曲河在昌都市里汇流成源源不断的澜沧江,流经察雅的茶马古道、芒康的千年盐田,奔涌着一路向南。诗人在《澜沧江》诗中感慨道:“眼前,除了莽莽群山/就是不断奔涌而来的江水和泪水/澜沧江,一个劲儿地搅动着旷野和天空/在悲喜与渴望中翻滚”。
从1995年开始,重庆市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近30个年头,30年间一批又一批重庆援藏干部人才接续奔赴昌都投身各行各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在憧憬与渴望中奏响了援藏事业的一曲曲凯歌。
这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前赴后继来到雪域高原,正如翻滚的澜沧江一样势不可挡,使藏东明珠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份变化的背后,无不是重庆援藏人秉承“先做昌都人,再干昌都事;做好昌都人,干好昌都事”信念的结晶。他们跟高原上的牦牛和格桑花一样,永不言败。
三年援藏行,一生雪域情。诗人站在澜沧江边的千年盐田祈愿:“1095个日志/能不能在高原的风吹日晒下/结晶成一粒生命的盐/有滋有味地伴我余生”。
援藏注定了与家人聚少离多,唯有高原寂静的星辰陪伴着诗人。“想看你,是向往,是冲动/还是无奈,你说你也说不清”“你说,在高原你才看清楚/最近的距离是最远的你”,《翻山越岭来看你》倾诉了诗人对亲人的相思与离愁,隐含着一种亏欠之感。
舍老别小,三年里亏欠最多的是家人,援藏人又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然责任在肩,诗人默想着寻一件最红的衣衫,裹一身最浓的相思。
诗人在临别昌都之际,写下了《还乡》,“打马还乡,频频回首/热泪滚滚”,依依不舍之情溢出了诗行:“我还要收拾好零乱的诗稿/读过的书本、做过的梦/和陪我一起在高原/忐忑不安地跳过的心脏、睡满星斗的木床”。
诗人说感谢援藏工作给了他心境和灵感,让他在雪域高原能和自己的心灵安静地对话和相守。
人在旅途,有诗为伴亦是幸事。诗人在援藏途中,凝视着段段旅程,捕捉着闪光灵感,这种凝视投射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独具匠心。
浪拉山、缙云山,澜沧江、嘉陵江……山水相望,暮去朝来。
诗人心中装满了昌都的回忆与藏族同胞的笑容,援藏工作虽早已结束,但他知道重庆援藏事业还在继续,援藏故事还在续写。我想,昌都一定还有他想写的诗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