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对食物的最高评价,也是唯一的标准,只有两个字:好吃。如果火锅吃伤了,小面吃腻了,那么建议你,赶快去寻找另一种美食。
街头巷尾,路边摊点,有一道不太起眼却很美味的下饭菜:豆花。
豆花在西南地区非常普遍,名目和品种数不胜数。我生活在重庆,理所当然觉得重庆的豆花最好吃。
洁净,单纯,不掺任何杂质,豆花可以让你联想到冰川上的积雪,高原上的湖泊,孩童的眼神和纤尘不染的心……
刚端上来的豆花,白、嫩、绵、烫,夹一筷子轻轻放入口中,卤水的甘甜和豆子的清香便会融化在味蕾之上,这是食材最朴实的原味。
尽管冰清玉洁,料理起来却十分方便。将豆花放入海椒油、花椒面、味精、小葱等十多种佐料调制的蘸水里滚上几圈,豆花的味道就会变得更富有立体感、层次感。“鲜”“香”“麻”“辣”一个个跳跃着,占据了整个口腔,让人直呼过瘾!就像沉寂的烟花被点燃,立刻变得五彩缤纷。
满世界都认为火锅和小面是重庆美食的脸面,这没错,但要看怎么吃。火锅适合一群人围坐一起,慢慢捞,慢慢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喝着啤酒吹着龙门阵。几乎看不到吃火锅是一个人吃的。小面恰好相反,适合一个人去吃,“独自去偷欢”,很少见到有请别人吃小面的,除非是特别熟的朋友。吃小面通常筷子夹得多,嘴巴张得大,风扫残云,速战速决。
而豆花就包容得多,宽泛得多。干了一天力气活的人,配上一大碗甑子饭,坐下来细嚼慢咽,也能混个肚圆,补充体能,还花不了几个钱。也适合三五人小聚,点上几份豆花,再来上肥肠、烧白、油渣莲白什么的,你一口我一口,大快朵颐,谈天说地。还可以作为宴席上的一道主菜,在油腻的大鱼大肉中间,清一下肠,爽一下口。
豆花身型娇嫩,性情也娇羞和敏感。它只能现做现卖,放冷了味道大变,寡淡无味,即使重新加热也大打折扣。稍微放时间长了就会变馊,花容失色,结局就是被倒进潲水桶。它只能趁热吃,它这是提醒人们,人生苦短,趁着好年华要做什么就赶紧去做,别让自己后悔。“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碗里的豆花想要吃到嘴里也非易事,你得用两根筷子斜插进去,轻轻地边抬边向中间夹,用的是巧力,多一分或者少一分都会“一败涂地”。如果你性情浮躁,或者着急上火要赶路,劝你别吃豆花,心急吃不成热豆腐,同样夹不起嫩豆花。如果实在想吃就别用筷子“拈”了,把蘸碟里的调料全倒进豆花碗里,搅和搅和,一口气全都划拉进喉咙,虽然糟蹋了但也不浪费,只是不知道这样吃进的“酸甜苦辣”,是不是很像你曾经的过往?
豆花不像汤锅那样水深火热,不像川菜那样放荡不羁,也不像炝炒凉拌那样按部就班。它不会依附于什么,更不会被什么所束缚。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却生就一副傲然独立的风骨——我就是我!
虽然我的味蕾并不敏感,虽然我对吃食并无深究,但在重庆,我总觉得北碚的“河水豆花”要比其他地方的豆花好吃得多,或许是心理作用,对它的偏安一隅有着莫名其妙的好感,或许豆花本身也一样地“江南为橘,江北为枳”。
北碚的“碚”字,书面上的意思是把散石聚拢,散石不一定能聚拢,倒把喜欢吃豆花的人聚了过去。在我心目中,北碚的“河水豆花”就像一位武林高手,身手一亮,立见分晓。你看一看,尝一尝,立刻就能觉察到它的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至于豆花的制作过程、北碚“河水豆花”的来历等等技术性、知识性问题,这里就没必要赘述了。我想说的是:做豆花不太难,但做好吃的豆花却很难,能做出好吃豆花的人,得有一双巧手,得有一双慧眼,还得有一颗干净的心。
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次吃豆花,一些潜伏在记忆中的往事,会三三两两浮现出来,在碗中的窖水里光影跃动。在重庆的美食当中,我想不出还有比豆花更廉价的,任何一个饭馆,哪怕炒一个最便宜的素菜,都比它贵,人人都可以实现“豆花自由”。虽然价格垫底,但它又绝对上得了大雅之堂。
平淡似水的日子里,生发出这样一些激情感慨,竟然是因为一碗小小的豆花,不得不叫我暗自唏嘘:豆花呀豆花,让我这个外来的北方人,对重庆又多了一份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