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下的通远楼·星临书局“重庆文学会客厅”。 |
|
星临书局一角。(受访者供图) |
夜幕降临,通远楼上彩灯亮起,整座楼笼罩在流光溢彩之中,老建筑更显生机与活力。
通远楼·星临书局就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的老城楼上,这里曾是老重庆人喝坝坝茶、摆龙门阵的场所。通远门作为重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之中唯一的陆地城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依托老城门的人文底蕴,通远楼·星临书局于2019年进驻通远楼,以新的风格将老城文化与书店结合在一起,存续了渝中母城的市井气息与文化生态。
为何叫星临书局?原来,“星临”一名与郭沫若有着深厚渊源。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居就在今日通远门附近,他与朋友常去一家没有名字的牛肉馆小聚,牛肉馆老板名叫“星临”,郭沫若便以“福星临门”之意给牛肉馆取名为“星临轩”,星临书局正是化用了它的前身星临轩的名字。为彰显郭沫若的文学元素,通远楼·星临书局如今的茶水单上也用到了郭沫若各诗集的名称作为茶品的前缀名。
文学的血脉生生不息,而今依旧璀璨辉煌。踏着前辈的足迹,重庆文学在此地生发出了新的枝叶。
去年起,重庆市作家协会将“重庆文学会客厅”落址于星临书局内,成为市作协打造的集文学展示、交流、研讨、发布等于一体的文学空间,至今已举办川渝儿童文学作家沙龙、重庆市报告文学发展座谈会等交流活动。书局主理人何霞告诉记者,每逢研讨会举办时,作家们便齐聚通远楼上。作家许大立是这里的常客:“通远门一带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俯拾皆是文人故事。无论从历史过往还是当下生态来说,如果需要在重庆寻找一个展示文学成果、探讨文学创作的地方,这里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这里,还为外地作家来渝交流提供了一个风雅舒适的场所。
据了解,本土作家曾宪国于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在歌唱》就是在星临书局创作而成,成为了第一部从这家书店“走出去”的作品。小说创作的两年间,曾宪国几乎每天都会带上电脑,坐在书局一隅静心写作,以茶佐书,一写就是一整天。
这是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地方,老书、小聚、闲情,老物件、旧报纸、旧相片,一物一故事,一页一乾坤,置身其中,岁月清晰可触。“烟火气和人文气息很重要。”何霞说,每逢周六,在这里开讲的“城墙故事会”都会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合非遗文化的巴渝地方戏曲、曲艺表演等,免费向市民、游客献演,已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群众文化品牌。
秋色已深,去老城楼上喝茶看书,探寻巴渝文学的根与脉,实乃一桩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