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坚持以创新思维推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要紧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三个关键环节,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融合创新三个维度着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推动形成学校全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自觉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格局。
坚持理念创新,顺应时代之势。理念创新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引领的前提和基石。一是树立“大思政课”观。推动“思政小课堂”和“实践大课堂”融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履行好主责主业,通过课堂教学开展专业、深入、系统的理论讲授,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准确理解和思想认同;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实践课堂的辅助功能,通过开辟校园文化、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大课堂”,把思政课的场域从小课堂有效扩展至实践大舞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推动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走向深入。二是树立“学生主体”观。推动“教师主宰课堂”向“学生主体课堂”转变,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主角。营造“在场感”,课前摸清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课中紧扣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走进学生日常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三是树立立德树人观。思政课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要自觉扭转以“考试”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导向,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同时,也要倾心帮助学生消除以“考试需要”为导向的学习误区,在思政课中为学生引知识之泉,叩心灵之门,自觉树立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理念。
坚持内容创新,满足学生之需。“内容为王”是思政教育不变的铁律,教学内容是决定思政课入脑入心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一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和交叉口,是提升思政课质效的重要桥梁。思政课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通过找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学生关切和困惑的现实问题,融入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要重点发掘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使青年学生对我国发展道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要讲清讲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和光明前景,引导学生坚定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实现的信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驳斥能力。三是坚持以效果为导向。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转变话语方式,通过叙述小事现温情,从学生身边人、身边事筛选典型案例进行叙事和理论阐释,提高内容与理论的契合度。注重用多样化的内容来消除教条主义,最终达到贴近生活、深入内心、以情动人、坚定言行的教育效果。
坚持融合创新,善用科技之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资源,拓展了课程边界,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学习习惯。一是与新媒介融合。针对“网生一代”的青年学生,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加强与学生沟通,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利用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相遇可能性。二是与数字技术融合。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依托数字化手段,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双向思政教学模式和评估管理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增强便利性和吸引力。三是与前沿科技融合。因应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加快探索将元宇宙新技术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战略行动方案,推动5G、VR/A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落地应用,构建智能学习交互等教育新场景,增强在场感和体验感。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