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凉爽宜人。在重庆巫溪红池坝景区,阳光洒在高山草甸上,微风送来阵阵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快速向前的自行车队穿过草场、森林、湖泊,在优美的自然画卷上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这座坐落于重庆东北部的山水小城,已经连续十年举办自行车赛,以赛为媒吸引了众多游客。
体育带热文旅,并非只此一地。许多地方都以体育产业为支点,撬动起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更大潜能。据有关报道,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已展现示范效应,其中,被冬奥带火的北京首钢园和张家口的玉如意场馆,是年轻人的打卡地标,沿线的非遗文化、民俗、长城文化等都是游客希望重点体验的项目。
无论是打卡,还是游览,都指向体验,体验好不好,沉浸感是关键。沉浸感为游客和观众带来新颖、生动、深刻的感受,也为文旅体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很多传统的旅游资源场所经过文体创新后,迸发出新活力,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为当地发展添了一把火。
可以说,沉浸感是衡量一地文旅体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融合不是简单地串联、叠加,而是在各类要素间构建起有机的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服务链条,打造综合的连贯体验,让人不会轻易有“违和感”,在更深层次的沉浸体验中获得精神滋养。
沉浸感的提升,要多措并举、创新制胜。比如,北京市因地制宜,以“骑行”放大文旅资源魅力:推出21条“漫步北京”文旅骑行主题线路,突出“中轴线”“京剧”等京味儿元素,串起沿线各类消费新场景,实现了文化体验、休闲健身、文旅消费的多维度融合。再如,重庆借知名度高、参与度广的马拉松赛事,将山城的人文景观、地标建筑融入线路,让参赛者一路跑一路赏……有关数据显示,重马每年拉动体育旅游消费约3亿元,实打实地“跑”出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加速度。
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盛,对旅游品质的要求更高。市场越来越热,如何从“卖门票”升级到“卖体验”,是各地有关部门必须思考的一道题,而沉浸式文旅体综合体,就是摆脱“门票经济”的一条新路径。期待各地开动智慧、善用科技,不断突破文旅体融合的时空局限,为游客们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