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星”产业集群培育成重庆制造业的“最大增量”以优化产业生态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建设高效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把“新星”产业集群培育成重庆制造业的“最大增量”
以优化产业生态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建设
高效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政参考

高效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

彭仁兰

  不久前召开的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二次会议指出,高效协同推进文旅和体育产业发展,共塑品牌、共抓消费、共促改革。作为民生产业、朝阳产业,体育产业本身具有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融合功能强的特点,能够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催化作用。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快速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发挥体育产业的价值和功能,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的动能。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川渝两地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也在不断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为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当前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弱,还有不少需要补齐的短板。主要表现在成渝两地体育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体育资源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布局仍然需要更加科学规范。只有聚焦这些问题,不断创新开拓,才能真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从而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以赛谋产,扩大规模。赛事是产品,是体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之间深刻的逻辑关系。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关键是要打造出一批精品赛事,让两地成为世界体育项目的举办地。要进一步发挥两地比较优势,用好大运会遗产,加强两地体育项目的相互链接,推动相关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形成体育产业功能圈。要进一步加强联合申办重大赛事,共同加大赛事开发合作的力度,共同培育打造新的体育品牌。特别是要围绕“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充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持续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规模效应,形成一批体育产业集群。同时,要涵养成渝两地的人文价值,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新场景新业态,让成渝两地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特色,错位发展。成渝地区体育资源本身既有关联性,也有差异性,两地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要在有区别、有选择的基础上推动一体化进程。要找准各自方向和抓手,进行体育产业和服务的差异化开发,围绕各自独特资源,不断整合自身优势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成都需要不断发挥大运会、世运会等全球赛事的叠加效应,加强完善体育场馆建设,打造世界级体育赛事名城;重庆需要进一步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加大体旅融合力度,在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赛事活动上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释放体旅融合、体育休闲、体育服务等与体育相关的第三产业价值。通过“错位发展”推动“共进双赢”,成渝地区体育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共同发展。

  技术赋能,体验升级。随着人们知识结构、消费需求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体育消费也更加注重智能体验和娱乐需求。体育产业发展只有不断顺应科技化和数字化潮流,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形成叠加效应,实现产业辐射价值。这对体育产业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不断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成渝两地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快5G、VR、AI等高新技术在体育产业、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等领域的应用和服务。要以天府新区、两江新区和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形成科技创新型体育产业集群。同时,不断提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场景应用,增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代入感、趣味性。此外,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直接关联着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还要不断探索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产业规模,创新产品服务,推动消费升级,这样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也能带来极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