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重庆作为国家制造业重镇,制造业是重庆的“家底”,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就必须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安排,要求我们以新型工业化所必备的各种资源为方向,全力推动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供给、资金保障、政策措施等子系统在内的产业生态系统建设。
以推进技术创新化解“卡脖子”问题。聚焦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发力,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共享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推行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攻关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领头羊”作用和旗舰功能,精准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行业创新集群。支持部分区县率先建设专业型研究院,推动科研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力争五年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有研发机构、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提高至40%、6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50万元/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至92以上。
以推动产业迭代化解“筋骨弱”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跳出原有产业基础“舒适区”,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3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等3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加快形成“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产业迭代。力争五年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至36%、22%。
以强化人才供给化解“卡脑子”问题。目前,我市企业在中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仍较突出。由产业部门牵头,“一企一需”定期发布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引导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设契合发展趋势的新专业。支持我市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我市各类人才计划优先向重点产业链倾斜,把“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作为人才引育的重点战略方向。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庭成员的配套服务,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向我市集聚。重视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深入实施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重点培养4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民营经济人士。建设中西部技能人才高地,大力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靶向发力引导技能人才集聚。
以加大资金支持化解“捆四肢”问题。巩固做强绿色金融体系,深度赋能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保险机构扩大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的保险覆盖范围,减少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损失。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采用联合授信、投贷联动等方式满足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支持围绕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企业上市“千里马”计划实施力度,推动重庆优质企业和项目对接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好发挥政府“桥梁”作用,深入推进应急转贷、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等。推动企业动态优化股权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创新,支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以优化政策措施化解“中梗阻”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对每个制造业集群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一业一策”制定五年行动方案,同步配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政策体系,以及年度工作任务清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各区县按照“不超过2个主导产业+不超过4个特色产业”原则,谋划确定本地产业方向,推动涪陵区、长寿区大力发展先进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等产业集群,加快承接中心城区整机整装及配套转移。推动綦江—万盛、南川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轻合金材料、新型建材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两群”地区构建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为支撑,以特色装备、清洁能源、绿色建材、轻纺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按照“一个集群、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工作专班,建立定期会议制度,落实召集人负责制,定期研究部署、分析调度、督查督办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市经济信息委干部人事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