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探索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新路子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加快提升领导干部数字思维能力用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以“大手牵小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探索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新路子
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加快提升领导干部数字思维能力
用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以“大手牵小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用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苟晓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博物馆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随着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传统博物馆要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以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保护、展示、传播、研究中华文明。

  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保护中华文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博物馆利用数据采集、三维重建、数据管理等数字技术,将文物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保存,实现藏品数字化。要深入挖掘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数据采集,推动藏品数字化,既可减少文物的破损和腐化,又可将藏品数字化模型转化为实体,为藏品修复、复制、研究等提供有利条件。要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线上复刻线下真实物理世界的博物馆,通过全域感知和高精度建模还原,动态监测文物所处环境,帮助博物馆开展预测性保护、管理等工作。数字技术的运用让博物馆实现了文物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帮助博物馆对文物开展预防性保护,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保护中华文明。

  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数字藏品让博物馆中的文物变得更鲜活,为中华文明的展示提供了新方式、新平台。要利用数字技术直观呈现文物的元素、纹理、结构等细节,配合语音解说或视频讲解以及可触摸功能,从视、听、触的角度将文物展示给观众;利用数字技术创设沉浸式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于文物所处的历史场景之中,把文物“零距离”地展示给观众;利用数字技术增强展览的叙事性,通过数字技术结合叙事方法精心设计展览布局,将文物以叙事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利用数字技术对观众进行细分研究,揭示不同群体对线上展览的叙事、审美和情感等因素体验的不同需求,搭建个性化与定制化展示平台。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将文物以不同的技术手段、叙事手法呈现给观众,助力博物馆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

  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明。传播的基础在于互动。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共同在场的人们通过互动和仪式,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对象上,分享共同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建立起情感认同。情感认同又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引发之后的社会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博物馆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不断产生现场或虚拟的互动,在互动中建立起情感联结和情感认同,激发观众自觉传承中华文明的意愿。传播的核心在于创新。通过数字技术与文物结合,让文物“活”起来,创新文明传播的方式;通过数字技术与文创结合,让文物“火”起来,丰富文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动力在于交流互鉴。利用数字技术,博物馆能够实现文物数字互通,向全世界展示带有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珍品文物,在交流互鉴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文明传承的决心和动力。

  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研究中华文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资料收集、筛选、数据分析等方面独具优势,同时数字技术也为博物馆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促使研究者发现新的规律,促进中华文明在数字语境下的研究和传承。要打造文物数字化成果管理系统,用于存储、管理历年来文物数字化采集数据,根据用户权限在局域网内对所有业务人员开放,为开展文物研究工作提供方便。加快推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完善藏品数据库,整合文物、党史、军史、档案、地方志等方面研究力量,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促进文物保护研究与文化阐释传播。建立文物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健全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加大文物数据保护力度,大力发展数字考古,提升考古信息采集管理、综合分析和研究应用水平,推出重要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