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探索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新路子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加快提升领导干部数字思维能力用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以“大手牵小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探索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新路子
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加快提升领导干部数字思维能力
用数字技术助力博物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
以“大手牵小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谢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历史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适逢全面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面推动数字重庆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度融合,让广大群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让非遗文化“活”下去、“潮”起来,焕发全新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

  创建资源共享数据库,开启非遗数字管理新模式。摸清重庆非遗文化“家底”,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实现非遗数据的动态管理和交互应用,是激活非遗文化新魅力的基础。在数字化应用层面上,应当依托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在非遗资料存储、检索、传输和应用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利用以“端、边、云、网、智”为代表的新技术作支撑,实现对非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信息化提取、智能化应用等。在数字化规范层面上,要注重统一数字化标准和应用规范,避免出现数据壁垒、数据孤岛,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矩阵式发展模式,实现各层级一体推进,横向协同、纵向贯通,规范非遗资源全链条化管理,完善非遗文化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充分激发基层数字化改革创新活力。

  创新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亲民非遗文化新形态。应用可视化、交互式和沉浸式的数字化手段,让人民群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感受本真、原生、活态的非遗文化,不仅有利于在公共文化服务层面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有力手段。一是聚焦非遗重点和关键领域,推动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上线。如开发非遗旅游线路“一键通”应用场景,为群众提供喜好分析、精准预约、虚拟讲解、线下导览等便捷服务。二是迎合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将非遗的文化符号与热门、新兴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漫画、网络音乐、网络动画等多元素融合,打造全新非遗文化IP,赋予传统非遗文化时尚化、趣味化、形象化表达。三是利用既有的公共文化场馆、非遗体验中心等,推动非遗馆藏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场馆智慧化服务能力,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打造并提供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非遗文化个性化场景,完善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的文化服务新场景。四是建设“渝见非遗”微信小程序、App等数字平台,导入非遗作品进行数字化展示,开设“舌尖非遗”“尽享非遗”“好物非遗”等栏目,用户可以清晰地按照区域或者类别查看非遗的基本情况,即点即享铜梁龙舞的灵活大气、川江号子的高亢激越等。

  重塑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激发非遗经济新活力。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等进行多维度价值重构,挖掘和提升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一是创建数字化非遗品牌。通过大数据对比,筛选出文化底蕴深厚,深受群众喜爱的非遗项目,有针对性地将其打造为数字化非遗品牌,推动该项目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该项目的精粹展现在用户面前,让用户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领悟非遗的韵味,并综合运用线上线下资源进行品牌打造和推广,提高非遗产业的竞争力。二是积极开发非遗数字藏品。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底蕴,以契合新时代审美观为标准,依托区块链技术,以数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生成非遗数字藏品,实现线上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依托其价格亲民、收藏便民的特点给受众带来全新的文化消费体验。三是打通非遗产品网上购销渠道。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电商企业合作,选取重要时间节点开设“渝你有约·非遗消费季”专场,趣味推介非遗创意商品,丰富商品信息介绍,让群众足不出户感受非遗艺术魅力,挖掘文旅消费新动能。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