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白麟)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汽车智能座舱的功能性也不断拓展,正在变成人们除了家庭空间、工作空间以外的“第三空间”。未来,这个“第三空间”将为汽车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9月5日,在2023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生态论坛上,众多业内代表和专家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目前智能座舱内的语音控制、智能AI、脸部和手势识别等技术都在快速迭代。对很多人来说,车已不是简单用来开的,而是一个享受、休息的载体,随着车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的各种需求也将滋生巨大的市场,从而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拉动效果。
“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75%,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赛道。”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彭健锋表示,智联网、新型显示、沉浸式音频、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了智能座舱逐渐发展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第三生活空间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对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智能座舱部副部长张鲁楠表示,智能座舱的电子产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有同样的演进轨迹,在界面交互框架、视觉、声觉、听觉和感知上,消费电子的引领作用都非常显著,也是未来智能座舱发展可以借鉴的。另外,智能座舱还将和手机互联,并与家具家电、办公设施、城市能源系统充分融合,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首席科学家颜永红指出,智能座舱的进步需要核心技术支撑。例如座舱里的人机语音交互问题,此前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比较成熟,但语音感知处理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方面还需要完善。今年以来,随着AI自然语言大模型的推出,相关领域也将迎来技术突破。
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和卫民介绍了该公司推出的星火大模型。该模型具备深度的语义理解能力,加上生成式的内容服务和生态数据融合,可实现完全闭环的用户体验,使得车内交互更加自由,并衍生新的场景。比如在车上可以让大模型给孩子讲一个有创意的故事,或做一些口语陪练、行程规划等。
众多与会者表示,汽车与电子信息是重庆的两大支柱产业,未来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领域或将成为重庆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陆克华出席当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