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出台,已过去近半年。随着今年主题教育深入开展,重庆大兴调研之风,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尤其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调查研究是一种奔着问题去的工作手段,是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新重庆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怕的从来不是有问题存在,而是找不出问题、没魄力解决问题。
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调查研究就是自我开刀、直击痛处的解决之道。在调查研究中,捱过阵痛的苦头,挖出生痛的病根,才会尝到解痛的甜头。
调查研究,从问题导向出发。问题意味着痛点、难点、堵点,找出这些“痛难堵”要发挥“主动找问题”的精神。调查研究处处可为,去停车场看看,就能观察到群众有没有“停车难”;用“渝快政”办办业务,就能了解数字重庆建设的进展或不足……调查研究贵在求真务实,切忌闲坐办公室,必须下到基层,看清问题,找出对策。
不过,有的领导干部面对问题,或是“顶着笸箩望天——视而不见”,或是听不得歹话、见不得缺点,或是只报喜不报忧。直面并解决问题,难免要听些逆耳的忠言、吃些苦口的良药。然而,这也正是改进工作作风、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经之路,更是调查研究的初衷所在。
调研的成色好不好,要群众说了算。因此,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更不能凑材料、打报告了事,而是要真正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奔着疏通发展的病灶梗阻去。调查研究,要用实在的成果清单,换群众的幸福清单。唯有牢固树立“研以致用”的理念,察实情、听实话,想实招、办实事,才能推动调研成果服务于新重庆建设的方方面面。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好好吃下调查研究这颗“梨子”,其中滋味,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都尝得到。
重庆动力小康有限公司的新员工黄小洪,就尝到了调研成果带来的民生甜头。主题教育中,重庆市人社局聚焦数字化改革开展19项调研,打造一批典型应用。一度面临“就业难”的黄小洪感慨,“多亏人力社保局在人力资源信息库里发现我”。这,就是调查研究惠民有感的例证,也是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实干实效的故事。
看故事,要有所思。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以问题为靶大兴调研,初步探索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领题、解题、答题”闭环。接下来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单位,要善于从中汲取经验,勇于到群众意见多、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敢于面对复杂情况、尖锐矛盾寻找突破口,一以贯之用调查研究来啃下更多“硬骨头”。
39年前的一天,河北省正定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同时收到一封来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多了解一些真情实况,长一些真知灼见,更有效地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在调研中长真知灼见,向群众学真才实干,就一定能把调研的苦头转化为民生的甜头,把发展难题接连攻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