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涪陵区积极探索、守正创新,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生态改善、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减负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与西南山区农村实际相适应的水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
创新技术
生活污水变灌溉用水
河流清了,村容美了,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是涪陵区大木乡武陵村村民们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
武陵村地处武陵山脉深处,海拔1700多米,如沿用城镇模式修建集中污水处理厂,管网覆盖面大、污水收集量低、施工建设成本高,村里很难负担得起。
如何找到一条低成本、可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涪陵坚持问计于民,通过调研走访,听取多方建议,一条遵循自然规律,推进污水资源化和化肥减量化,既降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本、消除农村生活污水直排乱排,又减少耕地化肥使用的思路呈现在眼前。
2020年7月,涪陵区在武陵村、干龙坝村、朝阳村、朱砂村等7个农村居民点,启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项目建设试点。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建立雨污分流、工业生活分流的污水收集网络,构建起“化粪池出水—生态调控池调节水量—管网延伸至庄稼地—智能化浇灌”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混排问题。
“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后,不仅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臭气困扰等问题,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的多重效益。”涪陵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大力推广
统筹开展全域水资源保护
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项目建设试点成功后,2021年起,涪陵因地制宜,在全区78个农村居民点推广,先后增加污水收集管网230公里、一体化处理设施21座、资源化利用设施93座、生态调控池1.1万余立方米,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农户覆盖率提高至92%,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难、处理难、运行难的问题。
去年12月,该技术被生态环境部作为改革创新经验典型,纳入《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在全国推广,为全市唯一。
与此同时,涪陵区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在用水许可、水源地保护、河道管控、规范采砂等方面,统筹开展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为加强水环境要素治理,该区还修订《涪陵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分类推进390个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完成13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和3个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累计完成7412亩水面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任务,累计建成投用各类污水处理设施253座,全区码头已实现污染物接收转运全覆盖。
据介绍,2022年,长江清溪场、乌江菜场沱和麻柳嘴等国考、市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19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86%。
助推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盛夏时节,在涪陵区干龙坝村,村民正在用水浇灌种植物,而在不远处,长江一级支流龙驹河清澈见底,俨然构成了一幅山清水秀诗意田园的美景。
从过去村民肩挑背扛,到利用软管喷淋浇灌,乡村活起来、美起来、富起来,得益于长期以来涪陵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涪陵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紧扣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发展红利。
目前,涪陵区已形成以区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街道)为管理主体、行政村(社区)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专业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建管并重、长效管护。
多重保障下,生态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涪陵区乡村旅游有了新发展。全区成功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获得感不断增强,一幅青山永驻、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宜居宜业新农村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
陈磊 张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