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重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建议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以数据“四化”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加强重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建议
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
以数据“四化”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8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重庆论坛

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王兰

  数字重庆建设大会指出,数字重庆建设就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促进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加快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要素,对推动经济稳进增效具有乘数效应。要以数字赋能为基本手段,以普惠可及为基本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不断提升金融数字化、智慧化运行水平,努力打造西部地区现代金融高质量发展标杆,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出新步伐。

  深耕数字科技,拓展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我国已经步入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3.0时代,数据与技术成为金融领域最主要的竞争力。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深耕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能有效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一要深耕技术,推动金融业数智化转型。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让金融创新突破地域限制、行业限制、社会限制。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进入“量变”到“质变”、运营场景“虚拟”替代“现实”的新发展阶段,伴随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技术的逐渐普及,智慧金融、元宇宙金融将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新趋势。“智融惠畅”工程是金融科技的应用创新,必将深耕数字科技,推动“技术+金融”的深度融合,打造未来金融机构服务新场景,由传统“在线”的单项业务模式转化为“在场”的沉浸式场景服务模式。二要融合技术,拓展金融应用场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科技的发展,技术之间的融合效应愈发显著。技术的创新乘数效应取代单点技术的经济效应,不断推动数字科技融合,拓展金融应用场景,创新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数字金融业态。三要跨链互通,促进数据资产化与资产数据化。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从数据资源到数据产品,再到数据资产,是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路径。没有互通的底座技术,无法实现数据资产化目标。为此,推进跨链互通应是“智融惠畅”的关键环节。同时,在互通过程中,为保证数据互联互通时数据资产能够安全有效流通和共享,需要借助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推进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融合,提供隐私保护,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真正实现数据资产化与资产数字化。

  实现精准发力,构建特色数字金融生态圈

  以特色突围传统金融格局,突出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总部经济导向,结合重庆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特色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和布局,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落户,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借助“智融惠畅”工程,构建特色数字金融生态圈。一要打造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特色金融名片,构建西部数字金融开放枢纽。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重大机遇,打造一批特色数字金融生态圈。在特色金融领域内,积极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持牌金融机构尤其是法人金融机构,带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金融实验室、数字金融创新中心等建设,强化特色数字银行、特色数字理财公司、特色数字基金公司、特色数字支付公司等可行性研究。二是聚焦特色数字金融生态圈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特色金融为试点,结合加密安全、数字基础设施改造等方向,充分发挥特色金融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围绕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方面聚集金融科技企业,培育和孵化一批金融科技类的专精特新企业,借助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实现特色金融的业务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三是培育特色数字金融生态圈头部企业。围绕对特色金融产业链的补链、固链、强链,有针对性地培育金融科技头部企业,推动金融机构向本土头部企业发布应急业务需求,促进更多的数字金融核心技术产自西部金融中心。

  瞄准共同富裕,提升金融服务的温度

  金融服务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是实现金融包容性。金融的包容性发展实质就是金融的温度效应。做有温度的金融将是我国新金融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借助“智融惠畅”工程,将有温度的金融这一新金融理念付诸实践,利用金融数智化发展契机,积极创新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普惠大众。一要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乡村振兴。随着乡村地区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模式不断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特色产业结合模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要塑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缓解乡村金融服务的排斥性、缩小农户的“数字鸿沟”,降低信息不对称,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二要建立数字服务平台,助力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重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因自身资源约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较为匮乏。政府应制定激励政策,整合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立足互联网建立数字服务平台,帮助小微企业提升数字技术能力与提供资金支持。三要发展无障碍服务,体现金融温度。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无障碍金融服务水平。通过聚焦特殊群体日常生活的高频金融场景,个性化打造不同的无障碍移动金融产品与服务,降低智能设备使用门槛,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拓展金融产品内涵。

  汇集各方资源,营造“智融惠畅”建设生态

  “智融惠畅”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重庆各行各业。这需要参与主体顺应国家战略,基于“一盘棋”理念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加快建设数字重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一是构建成渝两地互联机制,整合数字金融发展要素资源,共同实施“智融惠畅”工程。依托两地高校举办数字金融学术会议与培训活动,营造“智融惠畅”氛围;激励成渝两地金融机构、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等协同研发金融科技核心标准、行业标准、业务标准、风控标准等系列数字金融运作标准,探索成渝两地征信信息共享和金融标准互认互通,立足物联网技术,推动数字征信网络建设与征信产业标准建设。二是打造“智融惠畅”政产学研用体系。政府与地方各部门应全力加强“智融惠畅”工程服务保障,制定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等各组织建立工作互联机制,协同开展数字产业规划、政策咨询、生态建设等工作。支持重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新型机构在数字金融产业的前沿问题、共性技术、治理体系、法规建设、信用服务、标准规范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研究,为数字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建立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数字金融人才能力的专业、创新、融合的界定标准,积极开展数字金融人才海内外招聘活动,培育引进一批重庆特色数字金融领域亟需的专业人才。以中新合作为重点,引入世界知名金融学院在重庆设置学位点,与海外高校、企业、实验室建立人才海外实践项目。鼓励重庆高等院校开设数字金融、金融科技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搭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共同开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数据挖掘、智慧风控等系列课程,培养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鼓励金融机构、数字金融生态圈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融入高校社会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字金融实践能力。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