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培养大批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是不断夯实我国人才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擘画。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要坚持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把全市人才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筑牢人才培养思想根基。树高千尺,要靠深深扎根;信念坚定,要有思想根基。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推动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人才工作格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数字重庆建设等为契机,着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推动全市人才工作迭代升级,推动重庆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全市大力营造人才为本、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支持人才、包容人才、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社会各领域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新风尚,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生动局面。把广大基础研究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为基础研究事业注入不竭动力。三是涵养基础研究人才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始终是我国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基础研究人才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家国情怀,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担当融为一体,激扬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把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用才之基在于储才,储才之要在于育才,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更加注重业绩成果和实际贡献,避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有利于基础研究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构建减负松绑的人才支持激励机制,实施人才计划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制定科技奖励管理方法,依照科技项目转化构成利润比例对作出重大突破性贡献的基础研究团队进行奖励。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积极构建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科研训练等方面一体化设计。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分类培训、分批实训、轮岗锻炼、任职锻炼、下派挂职等“理论+实践”方式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研融合育人,提高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水平。三是建设高质量基础研究学科知识体系。要系统化、递进式规划基础研究学科教材课程、通用知识、专业技能、科研创作与应用实践,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基础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构建广泛的基础研究合作网络,整合全球智力资源,共同推动基础研究发展进步。
优化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基础学科人才成长周期长、见效慢,尤为需要目标长远、宽松包容、持续支持的培养环境。一是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重庆人才生态。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全周期服务,加强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社保等基础服务保障,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促进人才开放合作,围绕重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留、改”各项工作,打造人才“强磁场”,为重庆的高质量发展聚智汇力、聚势赋能。二是搭建高层次基础人才培养平台。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标准实施重庆英才海聚专项,以海外人才集聚带动重庆人才水平整体提升,高质量实施重庆英才计划,高水平举办重庆国际英才大会。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能级实验室体系,建好用好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集群,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三是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以及精益专注的学风作风,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弘扬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科研文化,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有保障的“试错”空间,引导科技人员心无旁骛、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西南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