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作品的“封神”密码城东古道探访过七夕夕日如画重生
第007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国风作品的“封神”密码
城东古道探访
过七夕
夕日如画
重生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8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七夕

赵瑜

  闲时读书,读到1924年的七夕,冰心给她弟弟写的一封信,信中说:“七月七,是女儿节,只这名字已有无限的温柔!”忽然想起,今年的七夕将至。

  传说这个节日,最早来源于汉代一场女子手艺展示。那时,女子的首要任务便是嫁为人妇,相夫教子,女红就是最好的嫁妆之一。神话里天宫的织女可以织出五彩云锦,所以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尚未婚嫁的女子会向织女拜祭祈求巧慧。在那场展示里,有男子观看,看手艺,看人。姑娘会将自己最精美的绣品作为定情物,表白芳心。

  于是,美丽的神话故事开始流传,仙女爱上人间放牛郞,当然会受到天庭阻拦,只有七月七日这晚,喜鹊会在银河上搭起一座桥,让一对有情人相会。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重庆,在我的记忆里并没有过这个节日的特别风俗。正逢重庆的盛夏,小孩子漫长又快乐的暑假,在没有空调的岁月里,七夕这一天和其他夏日没有区别。但我的外婆记得,她会说,今天是七月七。

  “七月七,得吃点好的。”我就知道有口福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仿佛都有特定美食,春节饺子、元宵汤圆、清明粑粑、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七夕的特定美食是啥?书上说古代是吃“巧果”,就是糖面油蜜做成的糕点。但重庆人七夕的点心就是极具巴渝特色的白糕、鸡蛋煎饼、麻圆、麻花,也算各色“果子”吧。

  外婆把这些点心摆上桌子,再炒几样拿手菜。在那买肉凭票的年代,外婆的拿手菜也基本是素,但那天的素也是美味的。藤藤菜应季,掐一把嫩尖,用干辣椒炝爆或蒜炒,是重庆每个家庭百吃不厌的菜,再配上炒鸡蛋、丝瓜汤,一碗米饭,我和弟弟吃得颇为高兴。如果再从坛子里捞出两根泡仔姜,切碎,淋上珍贵的麻油,那简直就是大满足。

  “七月七,打扮得漂亮点。”正是长江涨水的时候,水已经漫过了河堤,能清楚地看到对面两路口的吊脚楼里,有人在匆忙地搬家。河边的牵牛花却不管人间的欢喜忧愁,仍在努力蓬勃地按期盛放。

  在重庆,这种花最是普遍,河边、田坎满眼皆是,攀援铺排,一大片绿藤中一个个蓝色、粉色、白色的小喇叭,开得非常热闹,像是在说:“滴滴答滴滴答,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清代女画家恽兰溪写过它:“良辰近七夕,花亦有牵牛。露浥银河曙,凉生玉宇秋。”说它是七夕花不为过,摘上一大捧放篮子里,摆桌上很养眼,不知道有情侣用它表白过没有。

  指甲花也开了,如今的小孩大多不知此花为何物,但当年可是姑娘们的心头好。它学名叫凤仙,花朵像一只只蝴蝶,摘下花瓣来捏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非常漂亮,我能臭美半天,晚上都不肯洗去。那时我住铜元局,家在弹子石的亲戚有时会来串门,他们说那边的姑娘也喜欢用花染指甲,特别是七月七日,染好了就结伴去弹子石江边源自唐代的千年古寺慈云寺烧香礼佛。老人们说,染了指甲后,做女红时手指会更健康好看,会求得好的姻缘。

  “七月七,星星最闪亮。”吃了晚饭,大人们就快快把楼顶露台用水浇湿,等地气蒸腾后,铺上凉板、放上凉椅,开启半晚的卧谈时光。这消夏的习惯,却无意成就了七夕过节难忘的仪式感。

  每年七月七,正是天上星辰光芒四射的时候。我和弟弟那时还未近视,躺在凉板上看星星。大颗的星星有银色的光,仿佛真的在眨巴着眼睛;而小而远的星星,看一会儿有,再看一会儿仿佛又消失掉了。牛郎织女星,就是那时知道的,听了外婆讲这对苦命情侣的故事,再使劲儿去找这两颗,就记住了。

  在我看来,它们隔得很近,几乎可以牵到手了,哪里还需要什么鹊桥。多看几夜,弟弟又发现牛郎前后两粒小星,“快看,是牛郞担上挑着的娃儿!”外婆又指,织女旁边还有几颗小星星,是她编织云霞和彩虹的梭子,我却始终看不清。然后又去找北斗七星,听着神话,再吃个西瓜,夏日乐悠悠,正应了杜牧的那句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白驹过隙,一晃快四十年过去了。可每到七夕,我仍然会回忆起在外婆家的童年时光,回忆起那些盛夏的欢乐。如今的七夕,不少人只记得“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情人互相赠送礼物,祈求爱情长久,而关于“女儿节”相关的习俗都模糊了。但无论如何,七夕在我心中都是一个温柔浪漫的日子,有传统,有文化,有回忆,有乡情,有绵绵的爱意与如花的美景,如柳永之叹:“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