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以法治护航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产乡教协同让“新农人”成“兴农人”
第008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加快建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以法治护航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以产乡教协同让“新农人”成“兴农人”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8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库对话

加快建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中央交给川渝两地的重大政治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日报专访了成渝两地的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本报编辑

  访谈嘉宾

  胡雯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教授

  汪锋 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大学教授

  合力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发展样板

  重庆日报:如何坚持“川渝一盘棋”,进一步深化川渝全方位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合力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发展样板?

  胡雯: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一是将全方位互联互通作为区域合作的坚实“基底”,以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等标志性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深化细化“川渝通办”事项,实现“硬”“软”联通齐头并进。二是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区域合作主攻方向,以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为牵引,按照“大产业、细分工”的发展思路,协同推进现代化工业、服务业、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构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将科技协同创新作为区域合作重大使命,以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等科创大平台为牵引,着力推动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高端人才联合引育、关键机制联合创新,构筑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的新时代“战略大后方”。

  汪锋:重庆向西,成都向东,成渝两地相向而行,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带动川渝地区城市群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全局性作用,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两地经济合作,有助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双赢的局面。其次,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系统推进中小城市建设,加快形成川渝城市化发展新格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除了要大力推进重庆、成都两座核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外,还要促进双城经济圈内中小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园区、满足高品质生活要求的卫星城市分布于川渝地区广阔的地理空间之中,并与重庆、成都两座核心城市形成互补关系。再次,提供优惠政策引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和工程研发,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避免产业低水平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

  协同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重庆日报:在协同优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方面该怎样着力?

  胡雯: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首先,要求川渝两地自觉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找准定位、协同发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西向衔接欧亚的重要节点、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等作用,共同打造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强化与欧洲、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开放合作,担当起中国对外开放新支点的使命。其次,深化国际创新链产业链合作,加快打造以要素聚集为导向的新开放格局。将欧洲优质要素资源作为开放引进的核心,吸引欧洲先进企业在地布局半导体、高端设备制造、工业软件等关联产业集群,并不断增强经济贸易、产业投资、文化交流等在亚欧通道的国际影响力;依托东南亚、南亚广阔的腹地空间和市场空间,推动优势产品和产业环节“走出去”。再次,积极争取国家“赋能”打造开放平台,带动区域开放水平跃升。成渝两地需进一步提升内联外畅水平,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合作共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等高能级平台,高标准实施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

  汪锋: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深入扎实做好对外开放制度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疏通对外开放的制度性堵点。要内部挖潜做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国家政策法规框架内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推动对外贸易与国际经贸规则衔接。其次,要携手打造西南对外贸易通道,构建面向东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的全方位战略物流通道,提高我国经略周边的能力。成渝两地一方面应积极呼吁持续加强中欧班列西部通道国内段重庆至新疆的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要素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针对中欧国际班列西部通道国际段,应共同推进与通道沿线国家、口岸对接,统筹境内外枢纽和集货分拨节点,加强区域合作,提升通道运行服务水平。再次,在外向型产业选择和吸引外资过程中,既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也要兼顾国家经济安全,绘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循环、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分层级产业布局蓝图,依托高水平产业高地打造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格局

  重庆日报:怎样进一步强化重庆和成都的辐射带动功能,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格局?

  胡雯:全面提升成都、重庆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强化“双核”引领互动,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是规律使然、趋势所向、现实所需。一是唱好“双城记”,促进“双核”联动。在竞合中东进西迎、相向发展,是成渝两地聚合力量、共建共享的必由之路。二是实施产业集群梯度培育,引领形成高能级区域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厚植成都、重庆先发优势,增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集聚集成高端要素的能力,强化重点产业布局的区域统筹,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分工协作、链式集群、梯度布局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高能级区域产业循环“生态”。三是强化城际“廊道”功能,激发非核心城市发展潜能。成渝中轴城际轨道沿线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遇空间,有助于发挥极核城市辐射作用,带动毗邻地区优先协同发展,形成多个片区一体化合作联盟或经济协作区。

  汪锋: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重庆、成都两座超大型城市的城市功能。大城市核心区域应以承载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关键产业、关键部门为主要目标,而将非核心城市功能向川渝地区其他城市疏解,进而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格局。二是推动特色工业园区与宜居城镇相协调的职住平衡。在重庆、成都非核心城市功能疏解过程中,要加强国土空间布局规划,做好区域之间的协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城市层级体系和城市群格局,使工业园区与宜居城镇连绵不断,在成渝两地之间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走廊和满足高品质生活的城市居住空间。三是优化配置保护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要在川渝两地全域范围对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测算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价值,做好耕地占补平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高质量城市化反哺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

  携手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

  重庆日报:如何把成渝地区中部崛起作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重庆西扩、成都东进?

  胡雯:促使“中部崛起”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破题之举。首先,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是“中部崛起”的驱动力量。两地要聚焦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物流商贸等产业方向,引导极核城市产业向中部转移;同时,以中轴“成渝科创大走廊”引领集聚创新要素,助推产业再布局空间与科创空间叠加融合,牵引形成腹地产业集聚带,夯实“中部崛起”产业支撑。其次,加快补齐中部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是促进“中部崛起”的硬支撑。以成渝中线高铁提速建设为标杆,成达万高铁重庆段、渝昆高铁川渝段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川渝省际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年内将达20多条,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工程、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等项目加快论证。不断织密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将密切各城市间联系、加速要素沿通道互动融通。再次,增强政策支持和改革能效是促进“中部崛起”的软支撑。两地提出建立中部崛起产业基金、新增政府债券等举措,对“中部崛起”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同时,细化土地、金融、能源、人才等要素优先保障政策,明确抓好毗邻地区重大合作平台先行先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等创新,赋予地方改革突破的自主权,通过“政府+市场”双向发力,促使发展要素更多更快向中部地区聚集。

  汪锋:重庆西扩,成都东进,成渝两地之间的中部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首先,要适度超前完善成渝中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川渝地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非收费公路运输物流体系,吸引重要行业领军企业在成渝中部地区投资兴业,进而引进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落子川渝地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成渝中部地区崛起。其次,进一步加强成渝两地跨区域协作,在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相向而行。重庆和成都两座超大型城市的部分城市功能备份可以落子成渝中部地区,以共享两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再次,进一步明确西部科学城的国家定位,向中央争取国内重要科研机构在川渝地区进行战略备份。在成渝中部地区选址建设以一流大学校区、大科学装置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学城,吸引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在成渝中部地区集聚,形成国家重要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备份基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