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网上理论宣传报道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作为新时代的网上理论宣传工作者,我们应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不断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好网络传播规律,增强网上理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选择恰当的报道“时机”。理论宣传报道,相较于评论类报道,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第一时间”,而是注重在恰当的“时机”推出更为深刻和全面的报道,引导受众对相关理论概念的进一步思考。理论类报道有别于评论类报道,将进一步引导受众,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推动对新闻事件所蕴含的理论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尤其涉及时政类新闻的理论报道,更是站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对理论报道中相关概念系统化的阐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应决定了理论类作品需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因此,理论宣传报道的“时机”,应该与新闻事件的发生间隔一定的时间,这样既能给予作品生产者充分的思考时间,也能在评论类报道舆情引导后进行“第二波次”的深度理论化引导,让理论宣传报道更加凸显其理论价值。我们身处网络时代,不能为了博得“关注”“流量”,追求所谓的“第一时间”,这样反而会让“深度的思考”沦为“街头的谈资”。
把握适当的报道“深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理论宣传工作者还抱着“陈旧”的用户思维工作,那就会逐步失去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尤其是面对广大青年群体,他们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用户,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理论宣传不仅要巩固好“老阵地”,更要着力拓展“新领域”。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理论宣传报道,应该提供不同“深度”的作品,通过不同的行文风格,采用多种报道形式,避免陷入“学术化”,将理论化思考触及更多受众,能让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更系统、让老百姓的思想水平更进步、让广大青年人的成长更奋进。这里所谓的“度”,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宣传报道时,注重用户意识,注重分众化传播,采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不同“深度”的理论类作品,既要注重“文字”的深度,更要注重“视频”的广度,以适应短视频发展的新趋势,为当下视频类报道注入“理论的力量”。
借助互动提升报道“功效”。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互动性的加强。就理论宣传报道而言,互动如课堂上的“你问我答”,借助于移动端的多种互动形式,带领读者进一步理解其观点和逻辑,掌握其要旨和核心。同时,读者也能将其对报道的看法及时反馈给生产者,推动理论作品报道在内容、形式、渠道等多方面的调整和提升,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营造共同学习理论的场域。当前,不少理论短视频借助于“两微一端”,加强与用户的互动,通过微博话题设置,联动相关微博用户,视频流设置互动问答多种形式,将理论宣传阐释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实际上,对于互动的追求,已成为当下理论宣传报道的共识,理论宣传已不仅仅局限于报道的形式和渠道,从策划报道开始、受众对象的确定、行文风格的笔法,无不渗透着互动的思维。
(作者单位: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