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在重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指挥调度人员正运用重庆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运行安全监督子系统进行风险研判。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清晨6点30分,沙坪坝区三峡广场南开下穿道外的LED大屏幕显示,下穿道积水已达到致灾阈值30厘米。此刻,下穿道路口的交通灯立即变红,大屏幕实时显示积水深度,周边交通即刻中断……这一系列处置,没有经过任何人工操作。同时,沙坪坝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进入指挥调度模式——交巡警、住建委及城市管理应急队伍赶往现场处置。
事情发生在7月21日。当天清晨,一场大暴雨使中心城区不少路段严重积水。除了南开下穿道,中心城区29处道路积水点提前“熔断”。
极端天气考验着城市的治理水平,也对超大城市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面对这轮暴雨,沙坪坝区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大展身手”,当积水达到阈值后提前预警,禁止车辆通行下穿道;南川区则“未雨绸缪”,提前梳理出城市内涝点,实施老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黄淦河流域排水设施改造等项目,保障汛期排水通畅……
这些或前或后的有效处置,都源于重庆对城市治理的风险点做到了“心中有数”——2021年,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重庆成为全国唯一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城市,市级层面和江北区、沙坪坝区、巴南区、合川区共同探索开展风险清单管理的“1+4”试点工作方案。至此,重庆作为全国超大城市代表,开始探索建立和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重庆实现了一张图表呈现、一个平台通览、一套机制保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提前“熔断”
多部门联动处置积水
镜头再次拉回7月21日清晨。
当天一早,位于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数字中心大厅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已经收到气象台发送的暴雨预警。大屏幕上,沙坪坝城市易涝点的分布、隧道内车流情况和路面积水数据也“一张图表”实时呈现。
沙坪坝区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处副主任张在林和同事按照平台部署,提前来到南开下穿道,随时准备清掏作业。在附近巡逻的交巡警谢虎和赵福成收到指令,立即前往现场,设置警示牌,引导车辆绕行。
张在林和同事清掏边沟,采取揭开水篦井盖、抽排等方式疏浚下穿道……作业开始20分钟,就疏通了进水口。“多亏了系统预警,车辆不再进入下穿道,降低了排水的难度,为尽早疏通争取了时间。”张在林后来回忆说。
上午8点左右,积水水位大幅降低,交巡警根据积水情况先放行公交车通过。8点20分左右,南开下穿道交通秩序恢复正常。
“在沙坪坝区拟定的城市治理风险管理清单中,城市隧道积水属于道路交通设施设备风险,风险等级为三级,属于一般风险,但在汛期或强对流天气时风险等级会相应提高。”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成功的处置,正是对沙坪坝区参与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工作成效的验证。
据了解,在试点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实现风险可控,沙坪坝区还通过推进桥梁隧道、化粪池等“城市部件”配套物联感知设备建设,强化了对深层、潜在风险隐患的预警监测,完善了城市运行的安全网。
选择重庆
有基础有平台且风险种类有代表性
在全国超大型城市中,为何选择重庆作为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工作唯一的试点城市?
市城市管理局安全监督处处长张弛介绍,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提出落实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及相关方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2019年、2020年国务院安委会相继印发了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评分标准、建设指导手册,明确提出各城市要制定风险清单。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牵头对全国18个超大特大城市进行书面调研,同时赴重庆、武汉、长沙、合肥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过程中,重庆有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脱颖而出。”张弛介绍说,首先是重庆风险种类齐全——重庆山水环绕,跨江大桥多、高层建筑多,城市运行风险种类多,代表性强。
其次,重庆工作基础较好。重庆较早在市政公用设施、地下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开展了隐患排查,制定了隐患排查规范标准。
第三,重庆有一个市级管理平台。市城市管理局搭建了包括风险名称、位置、影响范围、管控措施等要素的城市安全运行平台,该平台还可以叠加其他部门风险清单。
此外,重庆还拥有组织机制保障。在市城市管理局设置了市安委会城市运行安全办公室,有22个市级部门和单位参与,便于相关工作统筹协调。
2021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在重庆市开展全国首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要求我市通过为期一年的试点,提炼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摸清家底
形成了“1+4”试点工作方案
暴雨内涝是比较常见的“城市病”,事实上不只如此,包括加油站、油气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隧道、桥梁等交通设施,化粪池、人防工程等城市空间设施都是城市安全的风险点。
“接到试点任务后,我们拟定了‘1+4’的试点工作方案。”张弛介绍,“1”是指市级层面,由市安委会城安办牵头,22个市级成员单位配合,根据各自职责梳理行业领域风险清单,明确清单内容,制定风险等级判定标准,探索构建市级风险清单管理制度;“4”则是指区级层面,由江北区、沙坪坝区、巴南区、合川区结合区域客观实际探索开展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形成风险清单。
为此,全市梳理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工业企业、建筑施工、消防重点及城市人员密集场所、自然灾害等7个领域123项安全风险类型,涉及具体风险点位6万余个。4个试点区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治理风险“红橙黄蓝”四色等级空间分布图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区划图。
目前,《重庆市城市治理风险清单》正在修改完善中。该《清单》把风险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以及人为事故类;根据可能造成的后果,风险等级按从重到轻依次分为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一般)、四级(低)。
搭平台聚能,构建城市运行安全联动体系是试点的另一个重点任务。张弛介绍,城市风险管理涉及多个单位,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重庆通过市、区两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城市运行安全办公室这一平台抓手,将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管理智能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等各环节。
比如,合川区成立由分管区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安委会城市运行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定期召开试点工作联席会议;江北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接入公安、住建、河长制、森林防火等3万余个行业视频资源,实现65类城市运行管理问题的智能识别。
补齐短板
统一风险分级标准拓展智慧应用
“试点工作虽然结束,但‘开篇破题’后重庆对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的探索仍在继续,我们将不断补齐短板。”张弛介绍,目前全市收集了100多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安全风险,但风险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安全风险评估分级标准也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据了解,目前涉及城市运行安全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依据不一致,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都缺乏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依据,风险评估和分级的统一性、科学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其次城市治理风险的概念、范围还不够明确。”张弛称,重庆将城市治理风险界定在城市运行安全领域,但城市运行安全领域的概念仍然较宽泛,城市运行安全的全面性特征与重点领域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厘清。
此外,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在重庆城市治理方面应用的深度、广度还不够,前端物联感知智能设备配备仍有不足。下一步,重庆将着力于把各类风险点现有传感设备接入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系统,进一步挖掘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