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建设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起步之年。
技能强市,人才兴渝。我市将技能人才培养融入国家发展、城市发展,做好技工教育、加强人才培养、改善就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尤其是在办好技工教育方面,结合我市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等,创新技工教育模式赋能新重庆建设。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优质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建设项目(即“双优计划”),遴选15所市级优质技工院校进入“双优计划”,着力建设40个以上市级优质专业,打造重庆技工教育优质品牌,引领着广大青年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学一体”培养模式锻造“技能大军”
以提质培优、创新发展为重点,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双优计划”项目的重点。
据悉,我市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专业建设,积极培训一批工学一体化教师,广泛推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技工院校积极开发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教材、工作页、教学案例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包,共建共享工学一体化教辅资源等,同时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室、VR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实训基地,评选工学一体化优质课堂、精品课程、示范专业等。
工学一体化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技工院校在办学导向、基础能力、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内部管理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提升了技工院校融入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工学一体化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场地都取得阶段性成效。以我市开展的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为例,它是全市技工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受到全市各技工院校和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参训学员中,除了各校优质骨干教师外,有正高级职称教师,有全国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获奖选手,还有参加过全国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等。
目前我市已建成工学一体化专业15个,3所技师学院6个专业被人社部列为一体化课程改革全国试点并圆满完成任务,年均评选教学教研成果200余项,预计到“十四五”末建成50个工学一体化专业,培养1万名高技能人才。
“3+”模式年均开展职业培训12万人次
稳就业,就是保障好“最基本的民生”。当前,不少青年反映“就业难”,也有不少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反映“招工难”,如何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技工院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争当缓解青年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积极推进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对接产业链、做优培训链、打通就业链,采取3个“3+”组训模式,即“岗位+培训+就业”三环衔接、“学校+企业+人力资源机构”三方联动、“培训计划+紧缺职业+补贴标准”三目录引导,年均开展就业技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新型学徒制等培训12万人次,年人均承担技能培训占全市四成。
产业需要什么人,技工教育就培养什么人。为提升就业率,我市技工院校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对接企业生产线、产业发展链,培养输送用得上、干得好的技能人才。据悉,我市32所技工院校紧贴产业需求开设507个专业,建成品牌(特色)专业184个,同时90%以上的专业都开展了校企合作,合作企业超过1000家。如今技工院校学子走俏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9%以上,稳岗率85%以上,其中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班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居全国第一位,年均为社会输送中级工1.7万人,高级工6000人。
面向产业需求释放试验区“三重效应”
2021年11月18日,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花落重庆,试验区从落地生根到风生水起,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目前已初步显现出雁阵效应、集聚效应、合作效应这“三重效应”。
通过持续完善“一城、双核、三区、多点”雁阵布局,串珠成线激活“一区两群”,以点带面助力“一圈双城”,41个区县全面参与、集智谋划“一地一特色”重大项目71个;在释放集聚效应方面,已有4个创新发展集聚区、2个协同培养融合区释能发力,新建大师工作室50家、高基地19个,规划数字工匠园区、产业学院等9个,乡村驿站达到135个,“核点”集聚带动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高技能人才3.4万人、数字技能人才1.1万人;合作效应则表现在国际合作先导区,与12个国家签订20个技能合作项目,开展“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论坛培训国际学员300人,18个国家来渝参加长安汽车海外服务商技能大赛,成功引进国际精品咖啡师证书,国际劳工组织企业新型学徒中国试点第二期落户重庆。试验区建设参评“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十大创新案例”,网络投票全市第二。
不仅如此,作为“多点”中的重要角色,技工院校也积极推动试验区建设,以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为目标,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相关专业及课程,建设数字技能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完成数字技能人才教学教研成果。据悉,我市还启动建设全市统一的技工教育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建立集技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校企合作、工作管理等“五位一体”的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快培育一批“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型”优秀院校。
“技”献巴渝,“能”动未来。接下来,市人社局将继续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促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破除技工教育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在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技工教育的积极贡献,为全市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王小寒 图片由各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