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乡村建设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源。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县和全国文明城区,巫溪紧紧围绕“文明实践、铸魂育人”主题,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探索乡村文化保护与建设的方法路径,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出了一条属于巫溪的探索之路。
突出党建统领,引导群众、凝聚群众。在调研的村庄中,我们看到巫溪的乡村文化建设坚持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为主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加强乡村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这种系统性保护的理念,不仅全面提升了村党支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也看到了基层党建专注乡村文化、服务乡村文化,并且把党建文化融入乡村文化的努力,其在乡村也开花结果。无论是木龙村“网格搭桥、服务连心”的网格化管理,退休党员干部作为乡贤发挥余热;还是观峰村、龙池村村支两委干部、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志愿者队伍,以及各个村支两委领导下群众自治的议事堂、图书室、关爱老人活动室,以及孝道宣传文化园、家文化宣传馆、农耕文化博物馆,都看到了村支两委顶层谋划、精细布置,共同下着一盘党建统领乡村文化建设的大棋,让党建和全村人的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交相辉映。
彰显以人为本,文化为人、文化育人。乡村文化是村民创造的,应该归村民来享有。巫溪自然环境非常奇绝和险峻,村庄社会空间也非常逼仄。在有限的空间中生活,不仅需要村民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更需要团结互助,也形成了巫溪众多山村紧紧围绕“人”来建构与传承文化。木龙村,不到2000人的村庄,竟然约有45个姓氏,这在中国的村庄中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源自巫溪自然环境变化下的不断集中搬迁,另一方面也来自不同姓氏文化乃至宗族的融合与认同。在这样的实践中,形成了木龙村独特的姓氏家训,这些家训贴在每家的大门前。由村庄不同的姓氏融合,到不同姓氏家训的凝聚;从姓氏族谱的传承到铭刻记忆的村志出版,再到形成村庄独特的家文化。小家风推动大民风,这不仅为我国乡村家族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乡村的家文化认同和传承提供了有益启示。
善用各种媒介,化“媒”为文,融合创新。今天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也是一个泛媒介的时代,一切都可以作为乡村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媒介,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承与传播乡村文化。在调研的村庄中,都建立了自己的直播平台,与虚拟世界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室内智慧屏、户外大屏不仅参与了社会治理,更用独特的媒介表达,建构着乡村文化独特的维度。因此,我们看到巫溪的美丽山水之间,互联网、大屏幕、小喇叭、阅读室、村广场、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都是传播乡村文化的舞台;微电影、村歌、广场舞、戏曲、漫画、雕塑、墙画等,都是留住乡村记忆、加强文化保护和宣传的阵地;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在直播中得到传播,乡村的历史在农耕馆、村史馆的沉浸式技术中得到重现和更新,乡村的文明更是在议事堂、荣誉榜、孝德榜、乡贤榜中得到延续和更新。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巫溪的乡村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艰巨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乡村文化保护与建设的方法路径。
一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谨防隔断乡村自身的历史。村庄应该借助新媒介技术、先进传播技术,在充分挖掘乡村空间、人物、物件的历史中,铭记村庄过去的发展故事,讲好村庄现在的奋斗故事,讲明村庄明天的幸福故事。接续乡村文化,创新乡村文化,需要自塑和他塑相结合、“内部看”和“外部看”相结合,持续做好农耕记忆、乡村故事、乡村口述史、乡村人物奋斗史等的搜集与撰写。在我们巫溪的美丽山水之间,更应该提早布局,做好各个村庄的历史传承与挖掘,让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绽放在巫溪美丽山水之间。
二是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农村的主体参与。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为了村民更好地生存、生活,是为了使村民留在乡村、能够记得住乡愁。因此,乡村文化一定是民众参与、群众成为主体的文化,是与民众互动的文化。无论是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最后的落脚点都在村民身上,落在留在村庄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身上,应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找准村民们文化需求的焦点、痛点和交汇点,让村民充分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新,也让文化更好地服务民众。
三是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彰显自身的特色。乡村文化传承,要彰显不同村庄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要和乡村的文化脉络结合起来,借助乡村治理、空间改造、产业发展等,借助VR、AR等技术生动展现我们家风的传承,吸引外地的游客延续乡村文脉。无论是孝德文化、姓氏家训文化,还是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点,让村庄特色活动不断延续,让村庄的幸福故事不断被挖掘和传播,让村庄故事的媒介表达和技术呈现,和社会发展趋势对接、与年轻人的需要合拍,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持续地开展特色活动,这不仅是巫溪的故事、重庆的故事,更能为中国国际传播贡献巫溪力量。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