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昌永(左三)在给大家讲解水肥一体化设备的操作技巧。记者 赵伟平 摄\视觉重庆 |
6月7日,走进位于永川区仙龙镇金石村的重庆金玖农业生态园柑橘基地,800亩的果园犹如一个小型智慧农业展览馆,汇聚了20多台(套)智慧农业物联网设备,如水肥一体化机、土壤墒情监测仪等。
这些设备都不是购买的,而是由果园的主人、曾经的电气工程师郭昌永自己研发的。
而且,郭昌永不仅自己研发、操作智慧农业物联网设备,还把操作技术教给当地的农民,让以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把式”,也能用上新技术,感受智慧农业带来的新变化。
研发20多台(套)智能化设备
让传统农业节本增效
38岁的郭昌永是土生土长的金石村人,他从小就对电气设备感兴趣,后来考入西安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他来到西安一家电子公司当电气工程师。
2017年郭昌永回老家探亲,收到了镇上发出的鼓励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的邀请。郭昌永想,回到家乡既可以干事业还能照顾家人,便留了下来。经过一番考察,他最终选择在金石村流转800亩土地种植柑橘和桃子。
“当时,我请了工人来果园种水果,但由于工人年龄偏大,技术也跟不上,导致果园种植、管护水平低下,水果品质也不好。”郭昌永说。
“我听说如果用上物联网设备,果园节本增效明显,但光一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就要20万—50万元。”郭昌永说,为了节省开支,他便开始琢磨自己来设计研发相关设备。
2020年初,郭昌永先后到山东、上海等10多个省市的农业智能化设备生产企业走访学习。
“水肥一体化设备主要由一根软管和若干个探头组成,再通过物联网电箱将数据传到平台,最后连到手机即可。”回到重庆后,郭昌永立刻买来原材料,开始研发水肥一体化设备。经过2个月时间的摸索,2021年6月,郭昌永研发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成功在果园安装,整套设备只花了10多万元。
“效果出奇的好。”郭昌永说,夏天坐在空调房,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水肥一体化系统就会立马启动,它1天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前20个人干5天。有了这套设备,果园在去年重庆极端高温干旱的天气下,也没出现果树干涸死亡的情况。
此后,郭昌永又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研发设计了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植物灾情监测仪等20多台(套)设备,并成功申请了相关专利。仅一年多时间,果园就完成了智能化改造。
教出30多位数字农业技术员
既有年轻人也有“老把式”
一系列农业智能化设备“上岗”后,一个新问题随之而来——谁来操作和维护这些设备?
“用了这些设备后,果园一年至少能节约100万元的人工成本,但要管理好800亩果园,我一个人精力有限,必须找几个操作员才行。”郭昌永说。
郭昌永说,专业的数字农业技术人才工资要求高,他决定自己来培养。村里的返乡青年和退伍军人有一定知识和见识,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操作农业智能化设备应该问题不大。于是,首批操作员便从中选出。
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
2022年春天,他的果园里有一片果树突然变得枯黄,郭昌永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当地一位农业专家的检查,初步判断是肥料施多了,导致果树烧了根。他顺着这一思路,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的一名徒弟在操作水肥一体化设备时,水肥配比设置不当。
“水肥一体化设备对提高生产效率大有帮助,但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浇多少水、施多少肥,没有农耕生产经验的人,很难作出准确判断。”郭昌永说。
这件事给郭昌永很大启发,他一方面通过设备升级,让手动控制开关变成智能控制,降低了人工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综合当地农民种果树的经验数据,重新设计了设备相关参数。
同时,郭昌永挑选徒弟的标准也有了变化,徒弟既有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年轻人,也有年龄偏大、农耕生产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两年多来,郭昌永共教出了30多位数字农业技术员。
提供智能化设备技术外包服务
计划开办培训班
63岁的农民郭平裔是金石村一位“老把式”,因为种地种得好,被郭昌永相中,后经过培训,他已成为一名数字农业技术员。
6月7日,在永川石笋山一柑橘基地,郭昌永带着郭平裔等人,为该基地安装调试水肥一体化设备。设备安装调试好后,郭平裔又为基地的工作人员讲解设备的使用方法。
“我现在不只是在金石村用智能化设备管理果园,还为其它地方使用智能化设备提供技术外包服务。”郭平裔说,如今,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他的收入也提高到5000元/月,外加五险一金和项目提成。
郭昌永说,他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办数字农业技术培训班,通过基地实训+课件讲解的方式,培养更多数字农业技术员。他还告诉记者,现在有不少经营主体都在用智慧农业系统,但这些系统形成的生产数据比较分散,彼此之间没能实现共享。因此,他有一个远景规划,就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数字化平台,通过平台提供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指导。
“智能化让传统农业实现了升级换代,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郭昌永说,把数字科技带进乡村,让他感到实现了自身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