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塘湾一角,丁建华为儿时母亲手植的一棵树浇水施肥了50多年。丁建华看着它从树苗长成大树,也看着渔塘湾的人们离散又归来。渔塘湾是坐落于北碚的棚户区之一,这样的棚户区,重庆自“十四五”以来累计改造了41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12.4万人。
棚户区改造,是实打实的民心工程。时间向前,并非所有居所都能跟上脚步。比如江北的电测村,当工业大发展时期的辉煌落幕,那里的居民区就成了棚户区。住有所居,是民之所愿;居有所乐,是民之所盼——棚改,就是让老居所焕发新活力,让居民生活从“忧居”变“优居”。
棚改,不是易事。棚户区的改造,牵涉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矛盾纠纷在所难免。让棚户区再度成为幸福区,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比如征收问题,电测村8号地块仅用6天时间就实现了100%签约交房。高效背后,是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大胆首启“预征收”争取到群众支持。办法是想出来的,关键在于急民之所急,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凝聚参与共识。找准人居生活的痛点,疏通城市建设的堵点,才能使居民幸福感和区域经济价值共同提升。
棚改,事关旧城改造,城市更新。老旧片区往往因年久失修而陷入人员流失、地块贬值等困境。渔塘湾片区推行“点单式”定制化改造,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马鞍山片区置入跨境电子商务业态,承接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大河沟片区将脏乱差农贸市场改造为生态停车场,既实现了环保,又缓解了停车难……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棚改让百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生活便利了,环境美丽了,“创客”与游客双双到来了,棚户区再次建立起自我造血功能,融入新重庆建设的新画卷。
安居乐业是最大的民生。棚户区是许多人的家,留存着“母城”的记忆。做好棚户区改造,要多问群众满意不满意,不能为了改而改、为了新而新。若乡愁散了、城韵淡了,生活的美好也会打个折扣。棚改,既需要“广开言路”,也需要“匠心独运”。至2025年,重庆还将推进8.3万户棚户区改造。期待处于进行时的棚改,能让更多居民因城市更新而感叹“安逸得很”,让宜居之城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