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性重塑推进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以网络评论赋能构建青年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讲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重逻辑做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将红岩精神贯穿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系统性重塑推进高校干部队伍建设
以网络评论赋能构建青年话语体系
高校思政课讲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重逻辑
做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将红岩精神贯穿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5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思政课讲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重逻辑

张蕴 宋珊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高校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当用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深入把握讲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重逻辑,加强理论阐释、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引导青年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讲好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奋斗史,引导青年认识乡村振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农民利益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通过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将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执政任务,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充分发挥了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领导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村民自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探索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三农”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三农”工作进行总体布局,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讲好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奋斗史,有助于引导青年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

  讲好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引导青年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优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补工”到改革开放后“以工哺农”城乡协调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党领导新中国“三农”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发展阶段,我国面对巨大人口规模及粮食需求,不断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面对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正视城乡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讲好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引导青年深刻认识乡村振兴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群体整装进入现代化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逻辑主线。

  讲好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引导青年认识共同富裕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新发展阶段,党领导人民紧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方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产业兴旺”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党领导人民完善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拓宽农民就业和收入渠道。“生态宜居”为共同富裕提供优美环境。党领导人民融合现代文明与乡村传统文明,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助力农民“米袋子”“菜篮子”更加丰盛。“乡风文明”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党领导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治理有效”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党领导人民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德治、自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保障百姓安居乐业的乡村社会秩序。“生活富裕”为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归宿。党领导人民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讲好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有助于引导青年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讲好“田间地头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为“乡村振兴,强国有我”倾注青春力量。田间地头,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政大课堂”,也是青年历练才智的“建功大舞台”。青年具有朝气蓬勃、锐意革新的精神气质,这决定着该群体必然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讲好“田间地头行走的思政课”,有助于激励青年树立服务国家战略、投身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将乡村基层作为踏实苦干、砥砺自我的“练兵场”。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激励各学科、各专业青年更好地发挥专长,把个人职业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德才兼备的乡村振兴引领者、实践者和建设者;应营造丰富多彩的“沉浸式”教学情景,引导青年用双眼观察城乡融合新图景,用耳朵倾听农民声音,用脚步丈量祖国田野大地,使青年在“田间地头”的切身体验中,洞悉乡情民情,厚植乡土情怀,明确发展定位,获得成长机遇,以人才振兴为乡村建设赋能添智。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