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街89号,如今的居住环境干净整洁,生活质量大大提升。记者 郑宇 实习生 杨涵 摄/视觉重庆 |
“这个电视是联网的,你教教我怎么看回放?”5月19日上午,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街89号小院里热闹非凡,通信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居民集中安装调试网络。就在上个月,阔别冬笋街89号近两年的170余户居民,陆续回迁入住,搬进了“精装房”、过上了新日子。
前年5月,89号房屋业主单位和当地政府携手,对一批老旧职工宿舍启动危房改造施工,并于今年2月完工,让居民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
一场暴风雨让老屋塌了顶
走进冬笋街89号大门,12幢修葺一新的房屋呈院落式分布。170余户居民从今年4月起陆续回迁,大伙都在精装修交付基础上,装点自己的新居。
在冬笋街89号1幢外,回迁居民黄家萍惬意地泡起了盖碗茶,和邻居聊着天。
“我们都是原重庆市装卸运输公司的工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住在这里,有好几十年了。”刚进单位时,黄家萍被分配在单身宿舍,后来成了家,分得一套稍微大一点的住房。说是一套房,其实就只有一间,大概二十多平方米,摆上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套小的沙发茶几,就很局促。
结婚之前,吃饭有食堂、洗澡有澡堂,黄家萍并未觉得生活有什么不便。但结婚生子后,一家人如何做饭、去哪如厕、怎么洗澡,成了最为头疼的问题。“由于分的是一排临街土墙平房中的一间,我们就自己想办法找些砖瓦,倚门建起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黄家萍说,那既是他们一家人的厨房,也是烧水洗澡的浴室,上厕所则在附近公厕解决。
“后来娃儿长大了,自己也成了家,就剩我们老两口在这里居住,尽管生活还是不方便,但想着几十年都过来了,也可以将就下去。”黄家萍回忆,2018年7月,一场暴风雨导致房屋背后坡坎上一处闲置不用的办公用房垮塌,将他家屋顶彩钢棚砸出一个大窟窿并造成整体塌陷,所幸当时家中无人,但房屋已成D级危房,无法继续居住。夫妇俩便搬去和子女居住,直到此次危房改造完成,才又搬回“新家”。
走进黄家萍的“新家”,记者看到,4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被设计为一室一厅,厨卫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房屋交付时就是精装修,还带部分家电,自己又花了3万多元添置家具家电。”黄家萍说,在铜罐驿租上这样一套面积、配套相当的房屋,每月也要五六百元。
居民房前栽下“花草天地”
“黄家萍,你拿点生根粉给我,我拿去栽玫瑰花。”在采访间隙,70岁的沈理碧前来串门。之后,沈理碧带着记者前往院落深处的冬笋街89号6幢,看她的新房和属于她的花草天地。
“三十多平方米的面积说起来不算大,但比以前不晓得好到哪里去了。”沈理碧在此居住了几十年,当年,十多个平方米的空间不仅要挤下一家人,还要面对污水横溢、蚊蝇扑面的糟糕环境,加之电路老化,不能承载大功率电器设备,冬天只能用炭火取暖,夏天只能用风扇纳凉,“后来娃儿成家搬走了,老伴也走了,虽然不满意当时的居住环境,但也没得法。”
如今,沈理碧不仅分得了一套三十多平方米的新居,还让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一方施展天地。
“你看我栽的这些花草,开得多好。”在门前和转角空地,沈理碧带记者看她精心呵护的花草,绣球花、三角梅、长寿花为小院平添了几分色彩。
“老居民”争相给新小区取名
“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重庆市搬运公司,几经改制后现为重庆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运集团)。居住在这里的170余户300多人,大多是公司的退休职工和家属。”公运集团下属第九分公司物管经营部部长张学敏告诉记者,冬笋街棚户区的老旧房屋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如厕难、洗浴难、做饭难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加之墙体风化脱落、鼠蚁侵蚀土木、电路老化等情况严重,尤其是2018年夏的一场特大暴风雨,更是造成老旧房屋大面积受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为让困难职工和住户实现从“忧居”到“优居”,公司将铜罐驿冬笋街棚户区危房改造纳入企业重点工作,与当地政府深入沟通协商,于2019年将这批老旧房屋纳入九龙坡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范围。2021年5月,危改建筑单位进入现场正式开启棚改施工。
“公司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拆除D级危旧房屋9幢,面积2500余平方米,新建房屋10幢,面积3680平方米,同时对两幢C级危旧房屋进行维修加固。”张学敏说,除了公司的投入,还有赖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有效改善了职工居住条件,消除了住房安全隐患,老式平房也变成了现在的连排琉璃瓦房,并打造起具有古镇特色的安居乐园。
在新居落成之前,居民们自发给新建小区起名,“公运怡然苑”“公运安居雅苑”“公运民心佳园”“公运安居驿苑”……经过投票,冬笋街89号被命名为“公运安居驿苑”,并从今年4月起,以崭新姿态迎接170余户“老居民”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