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顾名思义,突出一个“小”字。
首先店面一般比较小,通常七八个平方米,顶多十来个平方米,如果有二三十个平方米那就称得上是“巨大”。
吃面的桌子也小,学生课桌一般,两边要坐四个人,有时过道一侧还得挤上一个。四五个面碗挨在一起,一不留神筷子就夹到别人碗里了。
吃面的碗也小,比一个巴掌大不了多少,最多两个巴掌大。面条也小,应该说细,一个意思,细点的铅笔芯那么粗,粗点的韭菜叶那么细。
小面的分量也小,这和北方人吃面条完全不同,北方人的碗叫“海碗”,像个小洗脸盆似的,脸探进去能淹死人。北方还有一种面条叫裤带面,裤腰带那么宽的面条。在重庆一般男人吃三两面,女人吃二两,甚至还有吃一两的,到了北方通常是四两起坎,吃个半斤八两也是常有的事。
都说北方人豪爽,其实重庆人一样豪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在吃面条这件事上,重庆人可就“小气”得多了,精细得多了。在北方,面条煮好后倒点酱油、醋什么的,放进煮熟或炒熟的肉,再来几瓣大蒜就差不多了。重庆小面可不行,如果这样做,那是对面条的不尊重。
正宗的重庆小面是纯“素”的,先打佐料,空碗里放少许酱油、姜水、蒜水、红油辣子、味精、鸡精、猪油、熟芝麻、芝麻酱、花椒粉、醋、熟碎花生仁、榨菜粒……然后挑入煮好的碱面,浇适量高汤,再放适量烫熟的叶子菜,最后撒上适量的葱花和香菜,基本上是大半个厨房里的东西。
精彩的生活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仅从这些,就看出重庆人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不马虎、不将就,实打实不玩虚的。对于重庆人来说,快乐也许很简单,一碗醇香四溢的小面足矣。
重庆小面的店家众多,品牌数不胜数,什么板凳面,眼镜面,莽子面,棒棒面……名字越接地气,生意越好,深藏功与名。
各家都有自己的绝活,都有看家本领,有的在海椒油上,有的在佐料配比上,有的在面条材质上,有的在汤底上……反正总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要是全都一样,别人凭什么非得到你家去吃?
小面就是这样,小处不可随便。小面就是这样,虽小却好。
好是好,可小面要想做得好吃,那还是要下真功夫的。千万不要以为面条就是面粉和上水,再用机器压制就行了,那得用高筋面粉加盐,高级点的还得加鸡蛋,千搓百揉才能筋道光溜。辣椒油不要以为就是干辣椒面里倒入热油就行了,那得把红辣椒用油炕干炕熟后,放石臼里细细地捣……油辣子是小面的灵魂,一家小面好不好吃,八成以上都是靠这个。油辣子都是“秘制”的,它的技术和银行卡密码一样,都是老板家的最高核心机密,是全家人的饭碗。不知道是不是传男不传女?
做小面有技术,吃小面也有说道。小面和火锅都是重庆美食的脸面,但火锅通常是一大群人围坐在一起,而小面适合一个人去吃“独食”。先把碗里的东西“和转”,然后趁着暖暖的白雾弥漫,筷子夹得多,嘴巴张得大,呼噜噜疯狂吸入。狼吞虎咽,风扫残云,速战速决,从头到尾一直低着脑袋,让鲜香气不带停留地直下肠胃。吃完擦一擦红红的油嘴,讲求的是淋漓畅快,“快感”通常不超过五分钟,吃完了该干嘛就干嘛去。
小面虽然出身“卑微”,但没了它,生活总感觉缺了点啥。小面虽小,影响力可不小,以小搏大,在全国遍地开花,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小面低调,不张扬,既可以当点心,填充吃完大鱼大肉后仍有空缺的胃,也可以当正餐,满足饿了之后的口腹之欲。
如果有人酒足饭饱后打着嗝,喊着:“服务员,再来碗小面!”这只能算小面粉丝里的初级粉——“木头粉”。如果有人吃完了小面还把汤喝得一干二净,这就是“铁粉”了。如果最后喝完汤还伸出舌头把碗舔得比脸都干净,那就绝对是“钢粉”了,还是合金钢。
重庆人成就了小面,小面也成就了重庆人。我们小区门口有一个小面馆叫“无名面”,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老板不知道该取个什么名字,他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就“无名”。可这个小面馆一点也不“默默无名”,每天门庭若市。老板说他的小面技术是花了一年工夫偷师学艺,再花一年时间潜心琢磨得来的。
现在,老板已经不亲自挑面了,他说挑出了肩周炎,请了两个亲戚做帮工。老板是农村出来的,他得意地说他挑面在城里挑出了三套房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每人一套。
南山有一对夫妻,男主人原是重庆饭店的厨师,吉他弹了30年,已出神入化,人称“中华大曲库”。女主人原是银行职员,后做杂志社编辑。他们自己动手栽花、种树、修木屋,建起了“沐歌小院”。男主人煮的小面唇齿回香,让很多朋友趋之若鹜。现在又手工制作半成品袋装小面,一箱一箱被带到全国各地。我曾在外地吃了他们的袋装小面,送给他们一句话:此刻,人到不了“沐歌”,但味蕾可以。
小面让他们夫妻俩身心愉悦、时空自由,过上了很多人向往却无法企及的生活。
听说重庆小面一年的产值有400多亿元,没想到吃碗小面就拉动了GDP。它给无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种植、加工、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小觑。
小面不小,大有乾坤。一碗小面,装满了整个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