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用调查研究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理论快递”行动让基层理论宣讲接地气
第010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着力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用调查研究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理论快递”行动让基层理论宣讲接地气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着力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

卿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构建了高校协同育人的三个维度。

  以真教真学共生共赢构建教学共同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缺一不可。教学,教与学,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人生探讨中,教师与学生以追求真理为共同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认同作为核心,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教学共同体,促进教师“真教”和学生“真学”的和谐统一。作为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自我成长力,从而达到情感的互通。同时,也需要有仁爱之心,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花时间和精力去真懂学生,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应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选择性,不仅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还应弘扬如“程门立雪”“曾子避席”等典故中尊师重道、恭敬受教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崇智尚学,约束与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自立、自强、自信、自爱。

  以互联互通同心同向构建润心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凝心聚力、互通互助,才能“三位一体”共同推进学生发展,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原生和最基础的教育。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进行,这也需要家庭教育更好配合。一要确立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学校、家长、学生要平等沟通交流,激发家长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家庭育人、学生自治的作用。二要确定参与主体共同目标。树立家校共同体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奠定学校和家庭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基础,不断增强遇到突发事件时协同应对和共同承担的能力。三要允许参与主体求同存异。共同体成员之间互帮互补,学校授业解惑,家庭尊重激励,理清界限、各司其职,不越位、不让位、不错位,允许学校、家庭在不干扰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持有各自的观念或者利益诉求。

  以互动互生共建共享构建实践共同体。创新来自实践,实践的大舞台在社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学校实践教育应放在社会的大场域中,形成与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互动互生共建共享的实践共同体。一方面,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使命,回应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推动科研发展、技术开发运用培养专业人才,为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高校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要结合社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健全就业指导体系,打通从人才输入到人才输出的最后一公里。此外,高校重在培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人才,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深化校社协同育人,引导社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积极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指导,主动提供实习岗位和渠道,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