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升温,特色民宿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领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民宿提质升级”。
3月29日,在武隆仙女山举行的“中国·重庆(武隆)高端酒店、精品民宿产业发展大会”上,来自国内民宿行业的知名学者与实践者围绕“旅游国际化与民宿”,探讨乡村民宿发展如何“避坑”,如何走出一条国际化发展道路。
本质是生活,核心是文化
在与会嘉宾眼里,民宿承载了重要的文化体验功能。“民宿就是让城里人去体验乡土风情,体验有别于城市的生活。”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市民宿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何智亚认为,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富裕,乡村民宿将成为人们休闲旅游度假的新方式。
“民宿的本质是生活,核心是文化。”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认为,民宿所承载和体现的是一种独具文化特色和内涵的生活方式。因此它既是小型住宿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住宿服务,同时也是小型文化旅游产品。
民宿也具有强大的带动功能。会上有嘉宾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浙江省松阳县陈家铺村是一个差点因搬迁被拆除的古村落。投资人利用这里的古宅旧院发展起民宿,实现了古村落活化利用。同时,通过“蔬菜自由计划”,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实现“一家民宿活化一个乡村”。
保持独特性,也要勇于创新
何智亚讲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1995年他在319国道沿线看到一座约百年历史的碉楼老宅;2015年重访时,这个面积不小的碉楼老宅只余几段残垣,令他痛惜。
对此,何智亚建议:乡村民宿应该植根乡土,体现当地特色、展现地域建筑风貌。
“围炉煮茶、天幕、拱门、雾化水池、日落灯……这些是民宿常见的场景设计,但一窝蜂地效仿太多,消费者也容易审美疲劳。”“过云山居”民宿品牌联合创始人潘敬平曾到访过全球七八百家酒店和民宿。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具有本地特色、难以复刻的酒店和民宿;简单的“复制粘贴”,则很容易让客人失去新鲜感。
今年78岁的李明德,是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顾问。他特别关注新事物为民宿带来的机遇。“没有创新推动,没有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手段和方式,就不可能拥有更好的市场前景。”这位专家谆谆告诫从业者,“网络的力量、新业态的兴起,都会点燃市场的新变化。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对待市场。”
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国际化服务
越是本土的,越是中国的,也越是世界的——专家们建议,民宿发展要避免千篇一律,要走向国际化,一定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
在潘敬平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往往是“特别会说故事、主题化突出”的酒店。而国内主打花园风、中古家具风等的民宿,也是通过深度挖掘民宿的特色、主题,讲好了自己的故事,才能在众多民宿中脱颖而出。
张晓军强调,民宿发展要重视“在地化”。他认为“在地化”是文化的在地化,是生活方式的在地化。将在地化的文化体验和国际化的服务相结合,才能在旅游国际化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更多国外游客。
“民宿是一种原生力,是在原生文化的基础上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旅游吸引力。”李明德表示,民宿除了要选择设在有独特景观、独特遗产的地方,还应通过设施、设计,与当地民族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生活习惯相融合,使民宿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从而形成强大的形象吸引力、品牌吸引力。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重视培育引领性、示范性的特色民宿,加强从业人员外语及国外游客习俗的培训等,让特色民宿成为重要的旅游设施,也成为美好旅行体验的一部分,从而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