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012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
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码中国式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罗茂 李景国

  充分认识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深刻内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充分认识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深刻内涵,对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一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政府要出台帮助市场主体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加大金融制度改革,用好用足金融政策,完善优质的融资服务保障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稳定好各方投资,促进消费;注重稳定外资和外贸,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二要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创新致富。以创新为动力,关键是构建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制度上,加快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在理念上,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在措施上,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推进,强化重点生态问题的治理。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主线。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主线。一要提高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社会健康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扩大就业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二要提高人民群众收入。要进一步提升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灵活就业并促进创新类企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巩固、加大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性收入;重点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提升农村财产性收入水平。三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尤其是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实现医疗救助城乡统筹;从行政管理体制、经办管理体制、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关键。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振兴乡村需要从“宜业”“宜居”两方面入手。建设“宜业”乡村,需要聚焦产业兴旺,落实好各地的产业帮扶政策,发掘和依托不同农村地区的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农业农村多元价值的效益。建设“宜居”乡村,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村的实践体现。应健全机制,持续提升村容村貌的整治效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并发挥监督作用;从农村改厕、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利用等方面提升环境治理效果。二要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强制度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整体生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统筹县乡(镇)村实践,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事业均等化。三要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重点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农民群众为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吸纳广大群众、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促进公平正义是保障。促进收入和分配的公平,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一要依靠市场机制,坚持按效率分配。初次分配是基础,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劳动致富光荣。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方式,解决物价上涨等带来的劳动收入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在收入分配领域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产品价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要依靠政府调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行再分配。二次分配是解决贫富差距较大问题的重要机制,重点解决的是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要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针对贫困和特殊群体进行兜底。三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第三次分配”。三次分配遵循自愿原则,绝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一种文化倡导、精神鼓励和社会引领。要制定引导和鼓励三次分配的制度与政策,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整体上,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构建良好的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