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垂直分工 推动巴蜀文创产业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编者按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切实担起上游责任
第016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强化垂直分工 推动巴蜀文创产业一体化发展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编者按
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切实担起上游责任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切实担起上游责任

陈洁 杨文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作出的原创性贡献。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加快打造生态之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重任在肩。因此,要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守牢生态安全边界、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四个方面精准发力,进一步担起上游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生态之城。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前提。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一要把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因地制宜做好市内新能源开发,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从供给和消费两端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二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以及用地结构调整,加快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三要打造绿色低碳市场要素平台,深度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联维,升级“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培育优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四要倡导绿色办公,践行绿色消费,夯实绿色出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以及绿色社区等建设,切实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落地落实。

  守牢生态安全边界是底线。守住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底线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界限。这要求明确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并以此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要提速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强化主城都市区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布局,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发展,形成主体功能凸显、区域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二要构建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加快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划定“一核四片”生态修复分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三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是落脚点。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体现出有机关联、循环相依、生生不已的特点。提升生态环境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就是要改善生态系统,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就是要寻求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之道,维持、恢复、优化各种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生命链条关系。一要突出抓好治水,大力推进全域治水,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做好流域湿地保护和退化河湖湿地修复,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二要突出抓好育林,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积极开展森林经营试点,加大培育健康森林、彩色森林、珍贵用材林,提升林草碳汇增量,共筑绿色生态屏障。三要突出抓好禁渔,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长效机制。四要突出抓好防灾,全面推行预警规范体系建设,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灾害风险管控机制,在责任落实、风险发现、预警预报、综合治理、智慧防灾等方面下大力气,形成“人防+技防”合力。

  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根本。“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一要在健全“绿色法网”上下功夫,形成精细化生态环境法律规范体系,完善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法律保障。二要在提升执法效能上求突破,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推广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强化分区域管控和精密智控。三要在筑牢司法屏障上出新招,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健全严惩重罚机制,使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强化法制保障,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法治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分中心、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