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广 |
没有烟尘、弧光和金属飞溅,在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总工程师李先广正带领团队对拳头产品复合机器人的焊接运行再一次进行提升试验。“准确率达标、稳定性达标、续航力达标……”一串数据综合下来,意味着李先广能进入下一个创新阶段。
“没有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大而不强,只能‘跟跑’。”这就是李先广前行的动力。
如何打破垄断?李先广认为,唯有创新才能让工业母机装上更智能的大脑,才能真正掌握行业话语权。
自1988年到2018年,李先广主要从事数控机床方面的技术研发以及技术管理、企业管理工作。30年间,他带领团队不断试验、纠错……在不停歇的攻坚中,六轴数控滚齿机、数控剃齿机等成果孕育而出,并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也更加坚定了李先广从事数控机床、自动化、绿色制造及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信心。
随后,李先广团队2009年又获得了首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进入到全数控高效大型滚齿机,以及高效数控精密磨齿机的研发中。
谈及研发初衷,李先广介绍,“当时我国没有直径达到2米以上的大规格精密齿轮加工机床,一旦国外对我们(卡脖子),我们的航母、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等传动系统出现故障,就没办法维修,很可能就变成一堆废铁,更不可能制造新的大型装备了。”而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的重庆机床,势必要扛起这个重要的研发和生产责任。
光阴荏苒,李先广团队成功研发了全数控高效大型滚齿机,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还打破了国外高端制齿机床垄断——研发生产的产品高效滚齿更是达到了6级精度以上,这无疑为大型风电等装备提升平稳性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据介绍,“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水面舰艇齿轮加工,也为汽车变速箱的批量国产化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李先广带领团队攻关多项高速精密机床设计、精密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研制高精度蜗轮母机、数控高速干切滚齿机、精密高效磨齿机等系列产品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能满足我国车辆、船舶、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国防等行业所需齿轮加工需求,不仅如此,还提供多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解决方案及系统集成,对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李先广先后主持完成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和课题30余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4项,授权发明专利3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其中,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公司在智能制造业务方面的收入从2017年的 100多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1200万元,服务区域已从重庆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山西、广东等地。
李先广也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高端制造装备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重庆市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没有揽不下的‘瓷器活’。”钻研工业母机近40载的李先广每当遇到瓶颈时都坚守着这个初心。
李先广坚信,人工智能赋能“硬核”产业后,我国的工业母机将扭转“跟跑”劣势,迈入“领跑”优势。
陆丰 图片由重庆机电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