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着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增强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全域发展,推动“双城”合作、“双核”联建走深走实。近日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更是要求在强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上实现更大突破,加强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市功能衔接,推动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协同互动。因此,要增强“双核”发展能级,以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的2023年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为抓手,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市场一体化改革等全方面推动双城联动联建。
合力共推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双核”。依托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铁等交通廊道,启动建设成渝高速扩容,加快重庆市域(郊)铁路建设,有机衔接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共推成渝“双核”1小时通勤圈、生活圈。统筹“双核”间重要交通枢纽的预留和衔接,推动跨区域运输服务营运管理,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整体利用效率。二是共建国际物流枢纽。协同构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共同打造世界级机场群,进一步提升旅客吞吐量和货邮量,推动两地枢纽机场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两地航空港、铁路港协同和结构优化。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稳定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加大多式联运合作。提升长江、嘉陵江水运服务双城经济圈能力,优化沿江枢纽港口运营优势及公、铁、空运输组织模式,布局建设腹地无水港。三是共建新型基础设施。加大5G网络规模化部署衔接,争取联合打造一批远程驾驶应用、远程医疗、智慧园区等国家级5G示范项目。依托天府、重庆数据中心集群,以国家“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建设为契机,共建辐射西部的国家级算力调度中心。持续提升“双核”互联网直联水平,提升骨干直联点性能。整合现有各类数据平台,构建集数据共享开放、数据运营、资产评估、交易撮合、评估定价、可信流通等于一体的数据流通平台,开展跨省数据服务。
合力共促产业发展。一是深化“双核”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充分利用“双核”产业比较优势,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高效分工、错位发展,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形成合理分工和上下游紧密一体的产业链式集群。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提振经济的潜力,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抢抓成渝电子信息产业进入“国家队”先进制造业集群机会,着力打造信息产业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两地企业互采互购。二是共促产业联盟。推动“双核”电子信息、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落地,以天府新区、两江新区为试点,探索形成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行业组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区域协调对接和产业协助配套,形成一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共建的跨区域产学研综合体,推动产业更快成链成群。三是共同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氢走廊、电走廊、智走廊为重点,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生态圈。加快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增加成渝省际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数量。共建成渝智慧高速公路,统一标准,共推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合力共建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协同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等重要创新平台为载体,完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协同机制,围绕新型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合作优势领域进行前瞻性、创造性地布局,共同争取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打造跨区域科技创新集群。二是协同培育科技创新主体。针对成都基础研发优势及重庆应用技术优势,着力培养一批高技术企业,联合开展高技术攻关,形成高技术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共建一批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统筹推进产学研共同体实现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合力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在产业发展等关键共性问题上,以重大科技项目为重点形成一批可视化成果。三是协同优化科技要素跨区域流动。合力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加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全链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路径,力争成为国家生态环境绿色创新中心,以“双核”为试点,成立科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形成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跨区域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享机制、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科技创新券异地购买科技服务机制。
合力共建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推动“双核”共建共享社会服务一体化。大力探索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体系,推动检查结果互认和医院双向转诊。支持两地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符合国家规定的跨区域合作办学项目,推动有条件、有需求的中小学结对和集团化发展。加大“跨城通办”服务力度,利用智慧政务实现两地数据互通融合和证照信息互认共享。二是推动“双核”共建共享社会保险一体化。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异地门诊即时结算合作范围,协同推进养老保险异地接续、网上一站式办理,探索工伤保险核查结果互认,构建“双核”社保协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深化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加大两地灵活就业人员自愿缴存、智慧公积金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三是推动“双核”共建共享人才服务体系一体化。探索开展两地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联合引进活动,共建人才数据库,形成挂职兼职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加强两地院校规划、学科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协调,探索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共建一体化就业指标体系和就业形势预警监测指标体系。
合力引领区域市场一体化。一是统筹“双核”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探索人力资源市场协同发展,持续推动区域培育创新技术市场、推动数据市场互联互通、构建成渝一体化能源市场、培育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市场。推动“双核”联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在绿色金融、低碳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开展合作。二是深化“双核”金融一体化改革。协同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两地共同争取成渝地区人民币跨境使用试点,共同争取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先行参与跨区域展业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试点,共同争取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支持金融机构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三是统一市场监管体系和标准。完善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等为重点,共同构建统一高效的市场监管机制。清理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区别对待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联合开展市场监管执法,推动跨区域市场监管。
(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SZ4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