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这是我们村今年熬制的第一锅古法红糖,想要订购的市民可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下单哦……”
12月12日,开州区南门镇芙蓉村一糖厂加工厂负责人桑丛富客串起带货主播,直播仅两小时,就卖出了近1000斤红糖。看到手机里源源不断发来的订单,桑丛富松了一口气,“土特产终于走出低谷了!”
南门红糖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上百年历史。桑丛富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述了近年来南门红糖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熬出“甜蜜日子”的故事。
甜
优质红糖熬出致富希望
进入12月,南门镇便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13日一早,天还没亮,南门镇芙蓉村村民就开始忙碌起来——有的挥舞镰刀收割甘蔗,有的将甘蔗搬运至车上,而不远处的红糖加工厂里,熬糖的、装糖的、打包的……更是一派忙碌。
芙蓉村党支部书记黎远品说,当地有100多年种植甘蔗的历史,由于沙质土壤疏松肥沃,水源充足,加上气候适宜,种出来的甘蔗品质比周边区县的要好,熬出来的红糖也香味浓郁、口感细腻。
由于原料好,加上用传统手工熬制,南门红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特产,其中尤以芙蓉村生产的最为有名。黎晓品就是因为看好红糖的市场前景,2012年春节回家后,就选择留在家里种植甘蔗,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
与黎晓品不同的是,芙蓉村四组村民桑丛富是从经销红糖的个体户,变成为红糖加工厂的老板。他还将亲戚的土地承包下来,搞起了前有红糖加工厂,后有甘蔗林种植的生产模式。现在靠着60多亩甘蔗,加上替村民熬制红糖收取的加工费,桑丛富一年大约有20万元收入。
红糖,熬出了南门人的致富希望。
苦
分散经营产业跌入低谷
2018年,就在大家一致看好红糖产业时,南门红糖的产地价不仅没有如期上涨,反而还跌回到十三四元一斤,甚至出现了滞销。
“以前到了三四月份,全镇红糖最多只剩1000多斤,而当年粗略估算却还有几万斤红糖没销出去。”南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主要是由于经营上单打独斗、不注重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等原因造成的。
南门镇从事甘蔗种植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生产出来的红糖也主要是分散经营,村民要么依靠春节返乡回来的亲戚朋友“代购”,或是直接转手给前来收购的商贩,剩下的则通过在家门口摆地摊、周边场镇吆喝零售。凌乱分散的销售渠道,导致市场价格混乱,有的村民卖得快,价格也卖得高,有的则价格卖得低,还时常出现货品积压。
黎远品认为,南门红糖品质是好,但都是分割成砖头大小出售,消费者买回去不方便分食。而且包装粗陋,没有品牌意识,也基本没有营销手段,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一些加工厂为图便宜,收购外地品质较差的甘蔗,制成红糖后也以南门红糖的名义销售,砸了南门红糖的招牌。
变
组合拳打赢品牌“保卫战”
面对发展困境,2018年,南门镇打响了红糖品牌“保卫战”。
2019年,南门镇党委、政府针对红糖滞销的情况,组织各村村支“两委”、红糖加工厂、农户代表进行座谈,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最后,成立了芙蓉村、莲池村、万里村甘蔗种植协会,组建南门红糖加工销售协会,制定了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稳住了南门红糖的市场行情。
“我们十分注重源头质量。按照行业协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种植上严禁使用化肥、除草剂;加工上注重环境卫生,限用氧化钙,禁用劣质甘蔗。”桑丛富说。
在产品创新方面,当地在严守古法熬制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技术,遵循市场需求,开发出多品种、多口味、精包装、易食用的系列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在产品文化方面,当地把南门红糖的工艺制作流程绘制成漫画以推介产品,收录了一批传统手艺人古法熬制红糖的故事,以丰富南门红糖的文化内涵。
如今,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南门红糖已成为当地的一项富民产业。目前,全镇有1000多户近万人从事“甜蜜事业”,种植甘蔗近5000亩,村民自办加工厂5个,年产红糖250万公斤,年产值达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