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强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宗旨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至上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
第013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加强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优先保障人民健康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宗旨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人民至上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刘晓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更是蕴涵了文明传承、迭代与创新,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重大论断从文明演进视角深刻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中华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对我们全面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和未来图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以“守正创新”为演进向度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以和邦国”“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意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平衡理念等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在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对文化的自我觉醒、理性审思和自信自强,创人类文明底层逻辑之新、人类文明价值理念之新、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奔赴民族复兴、星辰大海的伟大征程中,在谱写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恢宏史诗中,在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权益、汇集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摒弃以“资本逻辑”为圭臬,以社会阶层撕裂、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为代价的资本主义文明老路,创造了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基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以“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建构路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全面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以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主线的物质文明建设、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线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主线的社会文明建设、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的生态文明建设,克服社会发展失序、政治功能失灵、社会精神危机及发展经济必然牺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伴生痼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康庄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以“美美与共”为崇高追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人类社会正面临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怀天下之胸襟、纳百川之气度,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秉持文明多样性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呼吁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摒弃携带着战争、殖民、掠夺等基因的西方现代化文明之路,创造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隔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