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逶迤,大野清寂。
凛冽寒气,让远远近近的山峦,都显出一种凝重,与山间飘逸的云雾相衬,恰好构成一静一动的画面。山是苍黛的,天空是淡蓝的,云雾是乳白的,赋予了画面不同层次的色调。
最令人动心的,是山巅那一层隐约的雪意。
雪其实还未落下,只因这里海拔较高,夜间气温骤降,山间的雾气凝结为冰晶,疏疏落落挂在方竹、火棘、高山杜鹃、醉鱼草等植被上,也挂在陡峭的崖壁上,玉树琼枝,洁白晶莹。
气象学家说,这是雾凇,还不是雪。但当你站在制高点,望着大娄山北部这些蜿蜒起伏的山岭,都披上一层薄薄的银缎,加上身旁一架架风电机在寒风中缓缓转动,叶片直插云霄,这场景还是相当令人震撼。
这是万盛南天门大山,一场雪即将来临。
在万盛生活了30多年,我几乎爬遍了这里所有的山。万盛面积虽不大,但处于四川盆地东南缘与云贵高原过渡的大娄山余脉,喀斯特地形立体多样,最高处海拔1973米,最低处仅265米。崇山起伏,岭谷相间,地势大开大合,堪称神秀。
万盛诸山中,我最爱这座名字大气的南天门。
它是一列桌状山岭,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不足2公里,山顶平缓无峰,最高点望乡台海拔1664米。整座南天门就像一尊巨大的翡翠屏风,耸峙在大娄山北麓,将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与贵州省桐梓县隔开。从这里开始,四川盆地正式过渡为云贵高原。
站在南天门上,四望空阔:向北,可眺望万盛境内大部分山岭,红冠箐、千口梁子、龙背、猫岩、八面山、方家山、二郎山、青山等山峰历历在目,远处的綦江老瀛山甚至巴南樵坪山也清晰可辨;向东,可眺望万盛黑山、狮子槽、南川金佛山;向西,可眺望万盛九锅箐、兴文山以及綦江和江津交界的太公山;向南,视野更加开阔,可远眺贵州桐梓、正安、道真3县境内莽莽苍苍的大娄山诸峰,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景象。
南天门离万盛城区直线距离其实不远,我站在自家阳台,一眼便可望见山脊上那排风电机。
这些年,南天门给了我许多好处,春花,夏风,秋月,冬雪,以及苍茫、辽阔、雄浑等一系列诗意,都给了。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它的风和雪。
南天门盛产山风。夏天,很远很凉的风,从高原向盆地吹来,灌满这里的千岩万壑,每一丝流云、每一朵野花、每一声鸟鸣都带着风的影子。
我曾于酷暑时节,与朋友爬上山腰一座小庙。小庙无人,我们躺在门前长凳上,惬意地沐风赏云。那风如海涛般时起时伏,在天地漫卷,从林间穿过,抚遍我的全身,沁入五脏六腑,一个字:爽!
瓦蓝的天幕上,一团团纯白色云朵列队北行,被天空那巨大的嘴唇轻轻吹拂,不断幻化为山川、草木以及各式动物,流云散开,旋又聚拢,在天上无始无终地行进着。“风流云散”,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词的原味。
最让我动心的,还是南天门的雪。
每年小雪至大寒期间,这里都要下几场雪。雪一落下,山岭、溪谷、森林、村庄全是白茫茫一片。加之视野开阔,站在最高的望乡台上,北望重庆,南眺贵州,盆地和高原交会处的层峦叠嶂,银装素裏,玉龙蜿蜒,纯然一个琉璃世界。那种开阔大气的雪景,绝非笔墨可以形容。
然而,南天门本地村民,以前是不喜欢雪的。
这里位于渝黔交界,有万盛石林镇石鼓村、庙坝村、白花村、茶园村和桐梓县坡渡镇林紫村、羊磴镇高山村、棉地村等多个行政村错落分布,素称高寒山区。几万名村民世代居住大山深处,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生存十分艰难。
曾经,他们住的是泥巴房,穿的是补巴衣裳,吃的是红苕和苞谷沙沙饭,出门走的是羊肠小径,哪怕到最近的场镇,也要翻山越岭走上四五个小时。
有的村民一辈子困在南天门,没出过山,没坐过汽车。落雪天气,山路更是难行,大家只能待在家里,望着山头的雪发愁。
多年前,我在万盛报社工作,一个雪天,到南天门参加了一次特别的“渝黔边地携手发展宣讲会”。
我们的车在机耕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翻过风雪扑面的山垭,来到一个叫黄家田的小院子。
这个院子有10来户人家,省界就从一家张姓兄弟的大门处分开,大哥一家是重庆人,兄弟一家则是贵州人,全村人也是重庆、贵州各一半。虽然省籍不同,但大家一样穷,衣衫褴褛,眼里充满着渴望。
那天,万盛和桐梓两地乡镇领导都来了,大家围坐一堂,谈论着怎样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两边的干部群众想法是一致的:不服穷,不怕苦,要联手修公路,搞旅游开发,搞特色农业,走出一条发展路子!
雪,落在山坡上、树枝头,落到土墙上和院坝里,尽管天寒地冻,但乡亲们心里热乎乎的。
有个10来岁的女孩,叫小燕,身上穿件旧红袄,脚上的运动鞋破了,没穿袜子,脸上、手上、脚上尽是冻疮,但一双眼睛晶亮亮的。我问她有什么心愿,她怯怯地说:“想去万盛城里看一下。”
我心紧了一下,多么微小的心愿啊!
20年过去,在渝黔两地群众共同努力下,南天门一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修好了,七八米宽的柏油路、水泥路通村连户,并从万盛一直通到桐梓羊磴、坡渡等乡镇。
自南天门山上开车到万盛城区,不过半小时车程。而在山脚不远处,新修的双向六车道的渝黔复线高速公路已通车,那可是重庆又一条出海大通道。
周边旅游发展更是如火如荼。
人们利用优良的自然资源,开发了黑山谷、万盛石林、梦幻奥陶纪、九锅箐、板辽湖等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
特别是夏天,成千上万的城里人涌到南天门避暑休闲。趁着旅游大势,渝黔两地村民纷纷搞起了避暑经济,开农家乐、民宿,养土鸡、土鸭,种猕猴桃、糯玉米,采茶叶、方竹笋,忙得不亦乐乎。
祖祖辈辈在高山受穷受困的山民,依靠旅游脱贫了,而夏天在城里难耐酷暑的重庆市民,则在这里找到了清凉与逍遥,两相得宜,皆大欢喜。
因南天门风力丰富,渝黔两地民众又协力开发这笔绿色资源。大家沿着山脊,建起25架风电机,其中16架是重庆的,9架是贵州的。每架风电机柱高80米,扇叶长52米,年发电量400万千瓦时。
这些风电机沿南天门参差排列,仿佛一排擎天柱矗立山头。当扇叶转动时,天风呼呼作响,煞是壮观。南天门风车走廊,如今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
山还是那座山,风还是那股风,雪还是那片雪,但村庄早已不是当年的穷山村了。那个叫小燕的女孩,如今已长大成人,她的梦想不会再那么微小了吧?
寒色浩荡,一场大雪即将落下,纷纷扬扬的雪花,会在一夜之间飘满整片山川。
南天门欣喜地接纳着这一切,接纳着四季流转、岁月变迁,接纳着人间的烟火喜气,也接纳着风雪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