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物量”用数字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快促进重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把重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物量”
用数字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加快促进重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建议

加快促进重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何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近年来,我市中医药取得长足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等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但也还面临一些问题。我们需要端正对待中医药的态度,认同中医药、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特色优势,彰显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是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导向。中医药文化是人民创造的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是维持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要旨。中医药学发展历史悠久,医者仁心,以医技普度众生,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中医药治疗理论体系与治愈方法,并形成系统理论沿用至今,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追求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维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疗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中医药文化不仅呵护中国人民的健康,还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文化不分国界,尤其是能为全球人们谋福利的文化,中医药文化便是如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大海外中心建设项目资助,重庆市成功创建中国(重庆)-巴巴多斯中医药中心,以中心为依托加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治疗,改善患者初期症状、降低患者由轻症转向重症的概率、缩短病程并提高救治质量,以独特的临床疗效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强化认同中医药是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内在动力。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其不仅包含高超的医技,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明古国自然、历史、文化等的积累与沉淀。要转变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通过加强对患者及相关人员关于中医药在预防疾病中的疗效与作用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引导,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强化大众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同。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在实践中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重庆坚持把中医药文化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的作用,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制作“渝见岐黄”系列专题纪录片,举办“‘渝’见中医药”微视频大赛、开展“一分钟说中医”等宣传活动,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提升传播效能,达到提高中医健康素养、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强化人才培养是中医药文化持续繁荣发展的动力关键。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医药文化只有通过人才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首先要提升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中医药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运用基础理论与实践探究深入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加强集人文、临床、能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中医药学思维逻辑,更要加强将理论运用于临床的实践探索,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其次要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最后要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健全完善相关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突破唯论文、学历、职称的桎梏,对不同研究环节和方向的人才采取不同评价方式。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对其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科学性,以政策引导和激励中医药人才承担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

  (作者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