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物量”用数字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快促进重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第012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把重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物量”
用数字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加快促进重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重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物量”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作为重庆创新的一个缩影,在不久前圆满完成航天任务“神舟十四”上,保障航天员出舱的专用移送座椅就是重庆创新团队研制的。重庆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物量”,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来看看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怎么说。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马文卓 谢涛

  产学研融合是创新驱动的核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加强协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企业主导地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健全市场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助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加强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应用。企业是科技成果的总组装者,应用场地的落地处。推动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是科技创新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要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引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集群式发展,形成企业与技术共同成长的发展模式,让企业成为科技成果承接应用者。要推动骨干头部企业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联合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企业成为产学研融合的组织协调者。要持续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鼓励高校把创新基地建在企业内,加速高校各类技术、成果流动到企业中,加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要强化科研项目“企业主导”。2021年我市立项的科研项目中,企业主导的仅为18%,要创新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和投入机制,让企业成为科研活动的出题者,加大项目“放管服”力度,激发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导向,提升转化效率和效益。

  加快建设高质量科技孵化载体。孵化载体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技术的襁褓、新成果的摇篮,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我市正聚力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型孵化载体、特色孵化载体三类高质量孵化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要从运营管理上下功夫,根据载体类型,引进培育具有品牌知名度的运营机构,以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谷、两江新区照母山、国际生物城等一批大型孵化社区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价值和示范效应,可复制推广的孵化运营服务模式。要向服务要效益,对标孵化载体的专业特性,建立检验检测、中试熟化、知识产权等专业化、多层次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特别是寻找到科技服务中的空白环节、共性需求,建设公共科学概念验证服务中心,对前沿技术或初步取得基础研究成果的项目,提供评估辅导、敏捷制造、共享检测等服务,进一步验证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帮助科学家完成思维模式上的转变、与资本及产业界形成良好互动,助推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要以人才做支撑,进一步探索在高校开设创业孵化专业或课程,完善创新创业从业导师和从业资格培训认证体系,壮大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着力培育成果转化服务型专业人才队伍。

  强化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的特征,迫切需要金融投资的深度融入。首先,应提升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在项目选择上更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筹,侧重于长期投资,全面参与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助推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其次,要做大科创基金规模,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化培育和上市,整合壮大现有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基金和规模,创办新型种子基金,提升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最后,要不断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在创业投资、知识产权债券化、科技保险等领域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鼓励银行通过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预期收益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提供多样化、定制化金融服务,降低融资门槛、丰富融资渠道,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要强化有组织科研

  冯晋 姜松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主动作为、求新求变,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坚持四个面向,有组织布局创新赛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瞄准痛点、堵点,有组织布局创新赛道。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有组织布局基础研究。依托重庆现有高校特色研究领域,重点关注数学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建立基础研究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产出一批“0-1”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将基础研究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有组织对接产业。聚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等五大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部署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抢占先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发展新动能。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组织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高校要以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根本立足点,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勇攀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提升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组织推动成果落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探索脑科学、种质创制、精准医疗等技术,有组织深入开展生命科学与“互联网+”“AI+”等交叉融合,形成“新工具”“新武器”,让创新成果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强化开放协同,有组织集聚创新资源。放眼全球,坚持多创新要素融合、多创新主体协同,有组织集聚创新资源。一是构建学习型高校,有组织配置创新资源。以系统化、流程化改革为抓手,推动高校科研范式、组织模式、生命周期服务变革,建构学习型高校、学习型科研、学习型创新生态,推动研究跨界、学科融合与专业互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强化任务驱动,有组织实现资源联动。通过“国企校园行”“高校国企行”“西洽会”“智博会”“英才大会”等,整合校地、校企、校校、校院等多方优势资源,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围绕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构建和完善校地产业赋能机制、校企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校校和校院联合创新机制,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及其产业链之间,高校与决策部门间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大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有机互促以及多方优势创新资源协同联动。三是强化开放共享,有组织实现资源“双循环”。围绕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瞄准全球高端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主动谋划一批标杆性、旗帜性跨国研究课题,实现创新资源的“双循环”,为推进构建全球创新治理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着力内涵建设,有组织打造创新平台。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坚持提质增效和错位发展导向,有组织打造创新平台。一是强化核心团队建设,有组织提升平台竞争力。强化核心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共生关系,通过平台为团队集聚创新人才和政策资源,培育其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硬实力。同时,将团队的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成果产出与平台建设有机融合,助推平台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二是错位发展显特色,有组织提升平台支撑力。按照突出引领、重点提升、精准培育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火车头”平台,提升存量平台,精准化培育新兴领域平台,打造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岛智创生态城为引领的多层次、多元化平台支撑体系,形成多平台集聚的创新合力。三是产出标志性成果,有组织提升平台影响力。基于平台功能定位,科学规划、高效组织、扎实推进,在成果产出、成果传播上下功夫,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应用范围广泛、社会影响深刻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平台的影响力。

  (作者均系重庆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助力科技创新飞速发展

  李厚欢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始终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要抓手,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服务体系、产业化三方面,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提质增效,助力科学城迈向科技创新策源地。

  近年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锚定科技创新不断发力,以新科学催生新技术、新技术转化新成果、新成果孵化新经济。一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释放创新活力。探索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建制度、选机构、选项目”,先后起草了先投后股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发布项目申报通知,累计征集到14个符合申报条件的科技项目,预计12月底确定项目立项并完成项目签约,明年初完成资助资金的拨付。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联合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组建西部(重庆)科学城校地协同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目前重庆高新区已拥有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业孵化平台,与市教委协同推进“大创谷”成果转化、孵化服务、信息共享、活动交流四大中心建设,完成梦花园提档升级工作。三是加快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优化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金凤实验室正式揭牌,20个科研团队顺利入驻;智慧病理实验室、病理表型组学实验室、金凤·华大时空组学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建成投用,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人民医院等10余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水平显著提升,印发《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产业孵化集群建设方案》,按照“系统化构建、梯度化推进、生态化营造、高端化发展”4条建设原则,实施“优政策、搭网络、建载体、提服务、育人才、谋开放”6大举措,整体打造“1+5+N”产业孵化集群空间格局,全力支撑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接下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将围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着力打造全要素聚集、全链条支撑、全球化生态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一是推动科学城、大学城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牵头编制《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规划》。加快落实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实施方案及“院校十条”协同创新政策,深入实施“科创平台强基、特色载体领航、创新成果熟化、创新活力激发”四大工程,在支持高校院所科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增强校院企地协同创新能力,统筹建设布局科学、特色鲜明、整体协同的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

  二是高水平建设金凤未来科创园。搭建科技、产业、人才、金融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和综合性、专业化、全链条、贯通式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金融实体、科技企业等要素融合开展成果培育、展示演示、技术交易、转化应用、资本对接的一体化科技综合服务,实现科技园、孵化园、创业园、产业园整体化发展,着力促进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才在科学城创新创业,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载体。

  三是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校地协同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做实做优,加快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强科技成果对接筛选和落地服务,并以此为依托重点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成果转化重庆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家级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完善区域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的渠道和途径。探索开展“高校首席技术合伙人(CTP)”计划,引导高校科技人才协助企业开展技术需求凝练、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局成果转化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