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全集》展苏门传世大作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血脉里的召唤冬季健康保健指南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苏轼书法全集》展苏门传世大作
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
血脉里的召唤
冬季健康保健指南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
——读《茶与美》的一点感受
陈可冉

  柳宗悦(1889-196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美术评论家。《茶与美》收录柳氏“谈茶论美”随笔、散文14篇,围绕茶人、茶器、茶事、茶礼等饶有兴味的话题,深度阐发了以茶道为代表的日式美学(或者说“柳式美学”)的基本特征和艺术旨趣。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出版的22卷《柳宗悦全集》是全面了解著者学识和思想的权威参考文献,然而远水不解近渴,相较于大而全的日文版全集,小而精的中译本《茶与美》可谓是专为国内读者量身定制的“导览手册”。

  笔者的研究领域为日本江户时代的古典文学与出版文化,《茶与美》首先吸引我阅读的是一篇专门讨论本阿弥光悦(1558-1673)的文章——《光悦论》。本阿弥光悦是江户时代初期名满天下的书法家、艺术家,由他参与设计、出版的木活字古籍刻本称为“光悦本”。光悦本因其雕工精湛、纸墨精良、装帧精美,历来备受推崇,堪称日本雕版印刷史上登峰造极的杰作。然而针对这些几乎是公认的日本“最美书籍”,柳宗悦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光悦本)“最大的错误在于把书籍做成了观瞻品。即便外表看来极美,但作为书籍就难以言美了”。柳氏看待问题视角之独到、个性之鲜明,于此可见一斑。

  有关“茶与美”的问题,著者笔下的诸多评论也是话锋犀利,一针见血。如论及日本茶道的制度与传承,柳宗悦直言“很有必要尽快把茶道从这种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中解救出来。就我看来,如若要让宗师制度继存下去,就应当终止世袭”。众所周知,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身份与职业的世袭其实是非常司空见惯的现象。歌舞伎演员即是如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但子承父业,而且连艺名也都世代相传。前不久,日本当代名伶市川海老藏终于接替自己的父亲,承袭了业界的最高名位,正式成为第十三代市川团十郎。新一代“团十郎”的诞生,一时间成为日本街谈巷议的文艺盛事。

  日本茶道领域素有“千家十职”之说,不仅宗师的地位由千利休(1522-1591)的子孙世袭罔替,其他与茶事有关的器具制作、书画装裱等各门手艺也是由号称“十职”的工匠之家代代继承。世袭制度固然可以发挥坚守传统的积极作用,但在柳宗悦看来,主事者审美水平上的眼光和见识远比血统层面的出身更为重要。浮于表面的权威主义造成当今的日本茶人“大都对宗师如此服服帖帖,被道具屋妥妥地牵了鼻子走,把高价品错当作佳品,认为外盒题字不可或缺,把手艺人的茶器当成是最好的,然而却不以自己的心与眼来做取舍”。

  具体以茶器为例,柳宗悦对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名工名器”并不感冒。《茶与美》告诫读者,平凡的器皿“正因为其本身平凡,其辉芒才显得更为璀璨。对其视而不见者,无疑会错过不平凡的美”。著者最为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茶器的“喜左卫门井户”。此茶碗原初不过是朝鲜无名陶工随手烧造的日用餐具,真正使其完成华丽变身,为它的“后半生”赋予非凡意义的决定因素乃是先贤茶人的审美品味和识珠慧眼。正是由于底层匠人的“无心插柳”,以及茶器与茶人之间的种种因缘际会,方才成就了率真无邪、质朴天然的至道之美。

  上升到思想层面来说,柳宗悦秉持“禅茶一味”的理念,力主“茶道是美的宗教”。在他看来,所有孜孜以求、刻意为之的贪念,以及矫揉造作、亦步亦趋的模仿,都不仅不利于美的发现与鉴赏,而且往往会招致适得其反的后果。所以,茶道应有的美学追求一言以蔽之,实际上就是禅宗推崇的“但莫造作,只是平常”。以非茶器为茶器,于平凡中见不平凡。可以说,柳氏所倡导的茶道美学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又融入生活的艺术境界。

  “什么才是美,怎样鉴别美,如何生成美?”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标准答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时代的人类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自然是千差万别,无法一概而论。说到底,《茶与美》所呈现的只是“宗悦流”的参考答案。但无论如何,根植于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思想光辉,足以带给我们丰厚的人生启迪。

  搁笔之际,欣闻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品一杯热茶,读一本好书,在这寒潮来袭的冬日,人间的清味莫过于此。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