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踔厉奋发的新时代好青年着力“三个全面”宣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第007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争做踔厉奋发的新时代好青年
着力“三个全面”宣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陈盛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并将其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标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维度新高度,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走向。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让马克思主义定向领航。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最根本的基础和前提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更加主动抢占网络阵地,让马克思主义定向领航。一是厚植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赓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在“归属感、认同感”中更加自信的源泉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更加注重扎根于中华大地,根植中华文化沃土,从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资源中汲取有机精神养分,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从文化受众群体来看,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历史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其所揭示与概括的规律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要学会与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理论武器,当面对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大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施“西化”“分化”等系列颠覆活动时,我们既要有敏锐的鉴别力与分辨力,还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与本领,自觉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持续加强专项文化治理,尤其要在文化舆情研判与处置、文化队伍打造等系列板块做足文章,不断净化网络文化空间,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生态。坚决铲除一切滋生文化负能量的温床,用正能量、主旋律占领网络高地,定期实施“大扫除”,让中华文化经典成为网络的主流文化,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

  丰富话语表达,让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转变思维,解决与回应文化场域的新问题新挑战,重点从理论、语态、技术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探索,构建逻辑链条完整且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传播话语体系。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适应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主动作为,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掌握文化场域的话语权。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一个动态生成与创新构建的实践过程,必须讲好更具张力的中华文化故事,传播更具质感的中国声音,诠释更具活力的中华文化特色,让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更加深入持久。二要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内容,加强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文化创新内容进行创造性阐释、创新性发展。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内涵,探寻中华文明实践经验的价值精髓,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从中提炼出标志性的新话语,彰显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要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语境,走出传统“路径依赖”的困境,探索构建更加平等、更接地气的融合互动传播语态。加强技术创新,让AR、VR、AI等现代新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生命,真正让中华文化传播话语“活”起来。

  深化文明互鉴,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历史雄辩地证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和平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要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来研判世界文化发展大势,善于融通与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明资源,不断创新文明互鉴的方式,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水平。一是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襟拥抱世界不同文明。深化文化交流互鉴,破除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以深度融合激活中华文化更加强劲、更加持续的独特生命力。广泛深度地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人文交流,结合不同文明群体的受众特点,创造性地开发符合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产品,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二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善于运用各类载体、形式,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来、传播开来。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力度,加强海外推广阵地平台建设,发挥孔子学院等平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打造高质量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三是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积极拥抱互联网。善于用互联网思维,共享更多的资源与便利,增强更实在的获得感。我们要依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共治共享,让共建成为必然趋势,让共治成为行动自觉,让共享成为根本追求,促进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