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渝中答卷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渝中答卷
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领导干部学习笔谈

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覃正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就要努力培养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医学人才。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好“大思政课”育人作用,通过构筑理论有深度、情感有温度、思想有厚度、实践有力度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加快构建医学特色思政教育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努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突出主渠道教学,挖掘“大思政课”育人的理论深度。讲好思政课,要在寻常中寻求深意。要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学深悟透,增强理论穿透力。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全面融入思政课堂,着力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与必修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思政课程体系。二是彰显特色,强化理论感召力。开设“中国制度和中国精神”“红色之旅”“医路修德”等教学板块,将红色文化、医学特色等纳入教学设计,用鲜活案例引导医学生感悟百年党史,弘扬医者精神,深刻领悟作为医者的使命担当和人生价值。三是数字赋能,提升理论整合力。大力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云上大思政课”等教学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聚合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学资源库,采取教师引导的探索式、个性化教学模式,用网络化、可视化、便捷化的海量资源提升育人实效。

  讲好医学特色思政,体现“大思政课”育人的情感温度。讲好思政课,要善于用事实说理论,用故事讲道理,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的熏陶、价值的引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一是赓续精神血脉,砥砺家国情怀。将伟大建党精神、红岩精神、西迁精神等伟大精神引入课堂,拓展思政教育载体,把革命先驱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把西迁建校开拓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高风亮节的品格风范,凝聚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和思想源泉,厚植青年学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二是用活“战疫元素”,汲取精神力量。讲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生命赴使命”的感人故事,通过举办抗疫主题展览、伟大抗疫精神教育活动、典型事迹报道等,构建伟大抗疫精神立体思政教育平台,汇集成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特色内容,激励青年学子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牢记医者的初心使命,心怀救苦之心、争做苍生大医。三是抓实“医德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仪式的育人作用,抓住开学、毕业等关键节点,利用“国医节”“护士节”“医师节”等医学特色主题活动,上好开学第一课和毕业最后一课,打造深受师生喜爱的主题思政类活动,使青年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养分”,努力成长为守初心、铸信念、强人文、有大爱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汇聚校内外合力,拓宽“大思政课”育人的思想厚度。讲好思政课,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真正达到入脑入心入情的教学实效。一是外引内培,建强建优师资队伍。持续加大思政课专任教师引育力度,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为主体,全校党政领导、老同志、先进模范等积极参与、协同合作的“大师资”队伍体系。二是思想引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组织校级思政课教师讲课比赛、课程思政创新设计大赛、思政“金”课评选等,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功底和思想素质。开展“钱惪教学名师奖”“师德楷模”等选树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氛围。三是集聚合力,统筹各领域育人资源。打造校内外结合的育人体系,邀请时代楷模毛相林、改革先锋马善祥、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张文宏、院士校友杨正林等先进典型登上思政大课讲台,回答社会现实“大问题”,让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实现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力量汇聚、育人成果迸发。

  注重知行合一,提升“大思政课”育人的实践力度。讲好思政课,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政课堂搬到更多现实场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筑牢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一是传承红色基因,拓宽实践渠道。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系列活动,走进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基地,瞻仰革命先辈英雄事迹,传承红色精神。组建青年宣讲团赴学校、入社区,开展微党课、微朗读、微故事、微分享,以讲促学、以讲促思,奏响接续奋斗的时代强音。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打造“行走的课堂”。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乡镇、社区、村落开展医学实践,举办“健康义诊”“健康教育宣讲”“科普巡回课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引导医学生从教育接受者转变为推广者,感悟医学事业的内涵和意义。三是善用社会资源,搭建育人平台。积极推动校地合作,主动对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用好红色革命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高扬爱国旗帜,培育精神家园,引导青年学子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作者系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