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渝中答卷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渝中答卷
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领导干部学习笔谈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明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承内激活力、外引资源的思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走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骄人成绩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动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根本在于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自觉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融入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目标。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服务国家目标中体现重庆担当、展现重庆作为。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发展科技领军企业,推动市属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加快推进区县科技创新,深化市区(县)科技协作,着力打造“一区一平台”,努力形成“一区一特色”,优化全市科技创新版图。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擘画出清晰蓝图,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在国家有需要、重庆有需求的领域下功夫,创造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聚焦前沿、交叉、新兴领域,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构建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布局,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聚焦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三大重点领域,围绕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健康、现代农业、绿色能源等重点方向,谋划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和重点专项,整合优化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加快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坚持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看,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世界各国紧密围绕科技创新抢占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我们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技术、成果、资本双向流动,以科技创新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学普及等科技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构建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强化目标导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设立科创培育基金,完善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体系,推动科技界、产业界、创投界融合发展。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是高质量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和最重要的引领力,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就难以在竞争格局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以基础研究、科技专项为牵引,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战略人才力量。深入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优化外国专家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加快引育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坚持扩大科技的开放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在开放中成长,在合作中共赢。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响亮名片,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针对性引进一批一流大学、大院大所和头部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深入推进川渝协同创新,合作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实施科研项目,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强化创新平台、创新成果、创新政策协同。

  (作者系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