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念好“三字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高质量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
念好“三字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高质量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学报告

高质量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毛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新发展阶段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高质量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南川区鸣玉镇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贡献“鸣玉”力量。

  在产业升级上强筋骨,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一要紧盯粮食安全。我们要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高质高效产业,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二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现代化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抓好“数商兴农”,做精、做深、做强全产业链条,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农村。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现代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经营主体规范提升。科学盘活本地资源入市发展,推动“三变”改革、“三社”融合有效落地,实现集体和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推广以大村强村、龙头企业等为重点,联合地域相邻和产业相关的村、企业抱团发展,实现跨区域共建共享。

  在引才育才上下功夫,充盈乡村人才“蓄水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一要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推广探索高校“云上村官”项目,推行“大学生+高校教师+村干部”的“云上村支委”工作机制,靶向引进艺术家、农业专家、企业管理精英等各类人才组建乡村人才智库,为村内产业发展、文化挖掘、品牌建设等提供智力支撑。二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特色产业,探索推广“一产业一团队”的发展模式,通过建立“1个专家团队+1支本土农技队伍+1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对接联系农业技术专家、农业企业家、电商达人等专业人才,有效指导培育新型本土农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三要优化人才互动平台。要在村(社区)人才驿站服务点、乡贤数据库等平台建立上做文章,动态更新乡贤基本信息,健全人才互动机制,利用乡贤、人才与农民间的沟通交流,引进乡贤资源、呼唤能人回归、促进农民转变观念。

  在绿色发展上惠民生,开出生态宜居“幸福花”。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一要持续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投入加量化、生产清洁化、产业生态化。进一步优化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物流、环保等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二要统筹编制村庄规划。坚持突出“原色展示、原味留存、原景规划”三原风情,在农村坚决不搞大拆大建,更多进行艺术化微改造,保护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让原住民和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三要创新创造推动景城乡融合发展。与艺术院校、文创公司、公益机构等加强合作,结合各村庄特色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看点卖点、网红景点、打卡地点,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上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吸引近悦远来的游客共享乡村发展图景,以宜居宜游乡村建设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南川区鸣玉镇党委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