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她亲手为儿子佩戴上党徽甜蜜之旅告老还乡满六十徜徉花海
第016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那天,她亲手为儿子佩戴上党徽
甜蜜之旅
告老还乡满六十
徜徉花海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告老还乡满六十

农夫俊才

  清早,太阳刚刚腾空南山,我已背上宽过身板高过头顶的行囊,打车去赶上午8点的火车,匆匆赶回远在千里的老家,魂牵梦绕的水点寨——秀山与贵州交界的那个土家苗寨。

  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长途奔驰,全寨人都喊的“龙老师”——俊波兄弟开车接到我,驶入崇山峻岭的水点寨。

  水点寨,我祖籍之地,像个饱经风霜雨雪的老农,依旧淡然端坐群山环抱之中、绿水环绕之上。

  走进寨子,一股节日的喜庆气氛扑面而来。

  进寨第一家,金凤弟妹闪亮着满月样的脸盘,敞开带金属质感的声音,递给我一杯家乡的绿茶。我一饮而尽,倦意顿消,乡情浸透。

  那棵迎风摇曳的古树隐天蔽日,树下的文化广场上,一帮兄弟搭台子挂横幅,忙得不亦乐乎;广场周围新建的楼房竞相亮相,敞开的门窗飘出锅碗瓢盆的声响和老人妇女的欢声笑语。

  我这个全寨人的“二哥”、大学毕业最先在家乡当老师的“二哥”,被安排在道路拐弯山梁处的俊和兄弟家。

  房间宽敞明亮,带有独立的洗漱间,从二楼的窗口刚好可以把整个寨子尽收眼底。婶娘拿铝合金水瓢端来刚刚切开的西瓜,用老家习惯(跟着子女的叫法)喊:“二哥、俊波,快点吃,多吃点。”

  趁着太阳还没落山,我背起行囊走到水库边的中华兄弟家。弟妹端上几大碗渣豆腐,像表功一样地招呼:“二哥,俊波哥,你们一人吃一碗哈,这是上午才推的。”看着屋檐下还浸湿着的石磨,吃着掺和了木姜子的海椒调料,我用鼻子和舌头亲近了家乡连绵起伏的大山。

  晚上7点,晚霞隐入太阳山的背后,沉入微波不兴的湖水深处,消失在半天云空的古树繁茂的枝叶间。

  长方形的广场热闹起来。现搭设的舞台映照着夕阳余晖,舞台上拉着横幅——水点寨第四届“耕读节”暨新升大学生及中小学优秀毕业生表彰会,舞台两边贴着对联——虎踞龙腾水绕寨,勤耕乐读书香屋。

  父老乡亲吃了坝坝宴,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宽敞的广场上。孩子们坐在前面,大人们坐在后面,我和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坐在前排,愉快的说话声和舞台音响播放的歌声交织出一曲生活的颂歌。

  两个大学生主持人走上台子,灯光随之大放异彩。他们用流利的普通话宣布晚会开始,台下顿时鸦雀无声,静静地注目着这一年一度的自办盛会。

  一个从水点寨走出的优秀学子致开幕词,拉开了晚会序幕;今年考起学校的高中生、大学生们被不太整齐但经久响亮的掌声送上舞台,领取奖学金;驻村第一书记、四川外国语大学马驭华教授讲话鼓励,赠送书包和助学金……

  各个环节之间,穿插着孩子们的表演,唱歌、跳舞、朗诵,精彩纷呈。两个女生的朗诵刚刚表演完毕,突然响起“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台下观众顿时诧异起来,我也在猜测是不是播放出了差错。俊波老师累得沙哑的嗓音此刻激情地响了起来——

  尊敬的驻村工作队领导,各位父老乡亲、水点学子,明天是我们水点寨第一个大学生、耕读节发起人俊才二哥的60岁生日!

  大家欢呼起来,跟着唱起了祝福歌。俊波兄弟继续兴奋地说:4年来,俊才二哥情系老家感恩老家,给我们水点付出了不少,特别是给孩子们付出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祝福他生日快乐,也算家乡献给他最美好的生日礼物!

  我强忍住溢出的热泪,举起花束向四面八方鞠躬致谢,切开蛋糕请孩子和老人们分享。在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中,我走上舞台,表达一个故乡游子的感恩,感恩家乡勤耕苦读的优良传统;祝福故乡学子鲤鱼跳“农门”,学无止境更上层楼;决心一定要把耕读节办下去,让老家考起更多的大学生,把水点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生一世,第一次受到如此礼遇,我真是激动万分,最后发自肺腑地哽咽了一句:“这个月我退休了,但我永远是水点的儿子。”

  当我坐回座位,4年回乡的回报之旅历历在目——

  2018年暑假,我带着小女儿回乡寻根,看见同辈的兄弟姊妹绝大多数到处奔波打工,侄儿侄女辈考上大学的也不多,再下一辈多数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着成了留守儿童。

  我是老家第一个大学生,当过老师当过政府部门的文教干部。“一个鸡叫不响亮,一笼鸡才叫得昂。”老家这句土谚语不停地振荡着耳膜,浓浓的乡情和亲情催生了我的感恩之心,促使我毅然踏上回报之旅。

  我和俊波兄弟,短短半年12次走访父老乡亲,寻访家乡的山山水水,收集历史文化和传说,探讨扶贫扶智的思路和方案.

  2019年,我们制定水点寨2019年—2049年大学生培养计划,创办耕读传世图书室,倡议发起举办耕读节,带头捐资助学。

  从2020到2021,再到2022年,我们年年捐资助学,年年举办耕读节。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我们脚踏实地。

  我们逐户仔细登记核实,从改革开放以来,水点籍百十户人家至今已培养大学生、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83名,到2029年培养100名大学生指日可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家乡的山常青,家乡的水常绿,家乡的父老永远亲。

  几年来,我和在家乡中学教德育的俊波、在九龙坡区电大任教的三弟俊保、在大学教书的女儿龙吟、水点寨考出去毕业当老师的其他四五个学子,先后回家乡,走进乡村图书室,走进耕读文化广场,给孩子们给弟弟妹妹们讲课分享,在青青翠竹林下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边唱歌跳舞朗诵,在山涧的清流碧潭练习游泳桨板……

  此刻,望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学子们,望着可亲可爱的父老乡亲们,我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

  水点,我回来了!

  水点,我爱你!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