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聚力书写全市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勇担职责使命,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生动实践,创作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重庆的精品力作,2022年5月-10月,重庆市作协、重庆日报和华龙网共同开展“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征文活动。自征文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一大批倾情展示重庆人民踔厉奋进的精神风貌、城乡翻天覆地的时空巨变的佳作,表达了巴渝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本期《两江潮》副刊选取其中的部分作品进行刊发。
一间初心书屋,一个主题邮局,一个小卖部……华溪村向家坝的院坝中,一张方桌,十多条板凳,整齐有序摆放。89岁的马培清说:“党的关心关怀,我时刻铭记在心。”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石柱中益乡华溪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在已脱贫户马培清家的院子里,总书记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
2022年7月27日,我第五次走进向家坝,每一次在那里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一样。这一次,我想专门去找马培清聊一聊。
马培清是一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的父亲马发兹是早年参加革命的地下党员,在中共石柱县特支的领导下,做群众宣传发动工作,参加川鄂边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马发兹被安排到中益乡工作,距离老家下路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无法经常回家。那年冬天,他趁在下路开会的间歇回了一趟家,看到年幼的小女儿饿得直哭,这个在游击战中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男子汉哭了。
他抱着歉意对妻子说:“我是一名党员,要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不能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如果大家都这样,那些条件艰苦的山区就都没有人愿意去了。”
下路和中益,虽然都在龙河岸边,但两地条件相差很大。下路是丘陵地带的产粮区,中益是山高坡陡的大山区,人口稀少,荒地较多。
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后,马发兹打算将家从下路搬迁到中益。他在距离中益乡场镇不远的金溪河边的向家坝,找到一处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屋,把家安了在这里。
“你们从下路搬到中益有啥感受?”我问马培清。
“刚到中益的时候,看到这里不是高山就是陡坡,我觉得天都小了很多。不过,在这里能够经常看到父亲,长大后我也在这里安了家,成了真正的中益人。”马培清接着给我讲述她在中益几十年的生活。
马培清跟随母亲落户到中益乡后,开荒种地,生活渐渐好起来,能经常看到父亲回家,一家人感到很满足。长大后,马培清也在向家坝安了家,还当上了大队妇女主任,并且在1974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父亲的影响下,她思想觉悟高,做事认真,受到群众尊重,在大队干部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看您精神状况这么好,子女些都很能干吧?”我问。
“能干算不上,倒是小儿子近几年的变化,让我真正放心了。”马培清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马培清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福明因为10多岁时得了一场病,劳动能力弱,缺乏致富技术,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小儿子陈朋结婚后,分家另立门户,因身患有病,还要负担两个孩子上学,2014年也被识别为贫困户。
在中益乡政府及华溪村村干部的帮助下,陈福明养起了肉牛,担任起公益岗位保洁员,有时还在附近建设工地打零工。一年下来,总收入在3万元左右,2015年顺利脱贫。
小儿子陈朋就没有那么省心了。这个“老幺儿”虽然有病在身,却又嗜酒如命,常常是早晨要喝二两才出门,醉醺醺地扛起锄头到地里“搞几转”,不到中午时间又借口煮饭提前开溜,就为回家“抿两口”,有时甚至懒在家里不出门。妻子谭明兰拿他没办法,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准备扔下两个孩子离家出走。马培清也无计可施,急在心里,焦在眉梢,好端端的一个家难道就这样散了吗?
陈朋的不上进,不仅让马培清心焦,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更是着急。他主动承担对陈朋的帮扶,按政策送去一头母猪,想让陈朋靠养猪摆脱家庭的困境。哪知陈朋不卖这个账,他将送上门的猪卖给了别人,把拿到手的票子当作了酒钱。
王祥生再一次入户走访时,看到陈朋家猪圈里空荡荡的,问其原因,陈朋才红着脸说:“卖了。”王祥生又恼又气,不知说他什么好?在一阵数落开导后,陈朋才答应把猪再买回来。
扶贫先扶志。从此,王祥生有空就往陈朋家里跑,白天去,晚上也去,不厌其烦地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劝陈朋戒掉“酒瘾”,鼓励夫妻俩增强信心,团结齐心,共同致富,还给他们“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不久后,陈朋不仅买回了先前那头猪,还另外买回一头猪一起喂养。
在王祥生和马培清的共同开导下,陈朋从“酒坛子”里走出来,同妻子一起种了接近两亩地的辣椒。那段时间,王祥生一有空就上门,没空就打电话问,始终盯着陈朋下地干活。秋天过后,夫妻俩种的辣椒卖了将近5000元。陈朋高兴地说:“这比种玉米、红苕强得多。”辣椒变了现钱,陈朋真的“醒”了,看来只要肯出力,还是能够找到钱的。
陈朋变了,变得不再懒惰。2017年12月,重庆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华溪村是试点村之一。陈朋将自家6亩承包地流转出去,之后,他返包5亩黄精的管护工作。在精心管理5亩黄精的同时,他还重拾荒废多年的木工手艺,农闲季节到附近工地挣钱。全家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2018年实现稳定脱贫的心愿。
“陈朋现在还喝酒吗?”知道陈朋变勤快了,但不知道他爱酒如命的嗜好怎样?
“早就滴酒不沾了,连啤酒都不喝!”马培清自豪地说,“他不但戒掉了酒,还有觉悟了。”接着,马培清给我讲起了陈朋入党的事。
那是在2018年4月的一天,陈朋突然向母亲打听:“我现在47岁了,还入得到党不?”
“打算立目标了?”听到儿子要入党,马培清又惊又喜,她告诉儿子,“表现好了才行,入党还要先向组织写申请。”
“这两年,帮我的村干部,驻乡驻村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党员。外公是党员,您也是党员,我也想入党,我也要去帮助别人。”陈朋向母亲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好,你既然想入党,就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集体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和实事。”得到母亲的鼓励后,陈朋先后三次向华溪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19年9月30日,是陈朋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那天,华溪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主要讨论3名入党积极分子转为中共预备党员事宜。
陈朋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会议现场,因为他以前表现,怕有的老党员不会通过,他心里很紧张。讨论过程中,党员们对陈朋过去的缺点当面指出,也对他一年多来的变化给予充分肯定。表决结果,陈朋获得全票通过。
会议结束后,陈朋一路小跑到中益乡卫生院,将好消息告诉母亲马培清。马培清因为摔伤住在医院里,听到儿子带来的好消息,连声说:“好,好,好!”
马培清抽屉里,珍藏着一枚五角星帽徽,这是父亲传承下来的唯一“红色遗产”,她视其为珍宝。在陈朋转为正式党员那天,她亲手为儿子佩戴上党员徽章,还把那枚五角星帽徽交到儿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