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出版社今年8月出版的《峡江行——当代三峡库区考察实录》,是一本以新闻报道为主的图书,真实记录了重庆直辖前后以及三峡大移民的历史。1996年,重庆直辖前夕代管万、涪、黔三地,时任重庆日报记者向泽映和罗成友行万里访峡江,走遍22个区县和部分厂矿企业,开辟《峡江行》专栏,再现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社会风貌,后又推出了《峡江浪潮》大型纪实报道以及大量库区调查报告,均收录于该书。
——编者
作为记者,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采访过无数的地方,无数的人,无数的事。然而,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那段特殊的经历——峡江行。
1996年7月下旬,我接到重庆市委交办的一项特殊任务,到三峡库区做一次深度调研采访。我带领文字记者罗成友、摄影记者靳小丁组成特别报道组,迅即奔赴大三峡。当时是重庆直辖前夕,中央决定由全国计划单列的重庆市代管四川省的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说实话,作为重庆日报记者,我们对峡江地区和武陵山区知之甚少,普通的重庆市民几乎更是对其一无所知。但当我们走进峡江采访时,就感受到了峡江人热情、豪爽的性格魅力。
原万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心怡,是第一位接待我们的地方官员。这位曾办过报纸的“老宣传”,热情豁达,快人快语。我们到万县已是晚上,刚一住进万县市委招待所,他就来到我们住处,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峡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变迁。末了,还送给我们一本他主编的诗歌文集《历代名人吟三峡》。第二天,我们分头进行采访,他亲自给相关部门打电话,为我们提供工作之便。我们希望专访当时的万县市委书记陈光国,他又想方设法协调、安排,让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我们第一次去开县采访可谓人生地不熟,到县城已是晚上六七点钟了。由于时间紧,草草吃过晚饭后,我们就极不礼貌地“闯”进县委书记张天雄的办公室。当时他在加夜班。对“不速之客”的冒昧,这位县委书记并未生气,在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欣然接受了采访。采访完毕,这位当过教师的“秀才书记”竟然意犹未尽,在办公室里一边踱着小方步,一边讲起了他在一次首长主持召开的开县搬迁现场办公会上据理力争,最后全城搬迁方案被采纳的故事。
峡江人旷达,峡江人热诚,峡江人豪迈,峡江人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让我们这辈子都难忘。
在云阳,我们接触了县移民局局长杨钢,这位胖胖的移民局局长,为人耿直,对人极为热情。让我们敬佩的是他为了移民工作,舍了小家顾大家。母亲去世时,他正在一期移民现场忙工作,赶不回去。后来,他在自己的传呼机上设下母亲离世的时间:下午2点5分。每天到这时,身上的传呼机自动响起,他以这种特殊方式怀念自己的母亲。由于长期操劳在移民第一线,杨钢在44岁那年就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过早地离开了他热爱的移民事业。
峡江采访,既有精彩纷呈,也有惊险不断。
1996年,我们在峡江地区曾多次经历“险情”。那年8月初,我们乘坐的采访车从黔江驶向酉阳,半路碰上塌方堵路,车停斜坡上,后面就是悬崖绝壁。此时,司机下车到前面查看情况,车上的我们突然感觉车往下滑,吓得惊叫起来,幸好,车滑了十几米,被后面停着的一辆客车挡了下来。客车被擦掉了一块漆,客车司机只让我们赔了100块钱。事后我们几个开玩笑说:“花了100块钱,救了3条命!”
峡江里,留下了我们的脚印;峡江里,留下了我们的情怀。
峡江是一座新闻的“富矿”,永远永远都挖不完。这些年来,我和罗成友对这座“富矿”情有独钟,几乎每年都会到这座“矿山”里“勘探”“挖掘”“洗选”,不断生产出新闻产品,其中不乏精品力作。
峡江是一座地灵人杰的“舞台”,这里出典型,出经验,出人才。这些年来,我们从中挖掘出了“八步工作法”、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张兰权、优秀社区干部周启光等一大批典型经验和优秀人物。
峡江是一块文化的“宝藏”,越品越有味道。我们在这块“宝藏”里,不断地汲取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旅游文化……
峡江的山,融进了我们的心;峡江的水,融进了我们的情。峡江,令人无限向往;峡江,让人永难忘怀。我们只好用笔,描绘峡江的时代风貌;我们只好用书,记录峡江的历史变迁!
(本文系《峡江行——当代三峡库区考察实录》自序,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