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债一定要子还吗?好心办坏事该承担责任吗?生活中遇到的现实法律问题都可以在《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中找到答案。
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要发挥法治效应,必须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在这个意义上,《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正是这样一本“让民法典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普法读物。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而《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符合群众的阅读习惯与接受习惯。该书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西南政法大学组织专家编写,著名民法学家、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金平教授担任顾问,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侯国跃教授担任主编,2021年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它以“示例+漫画+法条+解读”的形式,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民群众传递民法知识、弘扬民法精神,可以说有用、有趣并有神。
这是一本问题意识突出的工具书,有用。本书以《民法典》的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7编为编撰体例,遴选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100个问题,涵盖人们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教育就业、贸易经营、借贷租赁等方方面面。商家声明“物品遗失概不负责”有效吗?赔礼道歉的判决如何执行?父债一定子偿吗?这些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法律问题,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在编排设计上,本书直接以问题的题干作为目录结构,分类清晰明了,便于读者按需查询。本书在为读者解答这些法律问题时,不仅提供原汁原味的《民法典》法条,也用“法言俗语”深入浅出地讲解法条内容,例如在解读《民法典》322条添附补偿请求权时,该书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事主体的物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物”的通俗表达解释法律术语“添附”,并用“将木板加工成拐杖是对木板的加工,装修房屋的墙面属于附合,把石灰和沙子掺在一起称为混合,加工、附合、混合都可以产生新物”的例子具体阐释,简单直白、浅显易懂。
这是一本贯穿以案释法的故事书,有趣。以真实案例或涉法故事讲述法律问题,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一方面,“以案释法”把原本抽象、枯燥的法条具体化、活泼化,为读者提供生动形象的法律学习场景,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与记忆;另一方面,“以案释法”可以聚焦社会热点话题,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彰显司法公平正义。本书遴选的100个案例,紧跟时事热点、紧贴社会生活,既有真人真事改编文学作品侵权案、宾馆安装摄像头侵犯隐私权案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又有宠物伤人案、民间借贷纠纷案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件;既有个人信息泄露维权案、空调爆炸致人损害赔偿案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案件,又有高空抛物案、高铁霸座案等引发警示的案件,兼具典型性、启发性与教育性。书中不仅有读者易读易懂的文字进行案例展示,还配有精美生动的漫画,并辅以体验感极强的对话场景,用小案例讲清大道理,帮助民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
这还是一本弘扬民法精神的法治书,有神。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本书不仅注重对《民法典》知识的解读,更致力于弘扬民法精神。例如本书在回答“好心办坏事该承担责任”这一问题时,就对《民法典》第184条“好人条款”的立法背景进行了具体解释——“为了鼓励大家做好人好事,不让好人‘流血又流泪’,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民法典》第184条规定救助人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即使不小心导致受助人受伤,救助人也不承担民事责任,彻底免除了人们做好事的后顾之忧。”
此外,本书对“自甘风险规则”“预约合同制度”“离婚冷静期”等制度的立法背景或立法原因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民法典》“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理念,也让读者能进一步理解《民法典》所秉承的人民至上的立法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