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金融科技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将大有可为。银行作为资产规模最大、机构分布最广、从业人员最多、与“三农”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好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作用。但当前银行传统金融服务的理念、产品、机制和手段在服务“三农”领域还存在一些痛点和不足,需要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金融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数智之路。
以金融科技夯实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普及数字科技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网络基站建设,通过财政或引导社会资金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宽带和通信网络全覆盖,为农村数字科技的普及“架桥铺路”。把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智能化终端设备带到农民生活中,提高乡村居民的智能设备普及率。大力推进先进数字科技在“三农”领域的融合运用,积极开发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应用软件等,让先进的数字科技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各个角落。二是整合数字科技资源,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数据共享交易平台,在普及农业信息科技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农村“三农”大数据,并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保存和迭代。完善征信信息服务平台,把乡村地区经营主体和个体行为人的金融行为数据,整合进征信管理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开发专门服务产品提供决策参考和风险研判。建设金融服务展示平台,通过统一的金融信息平台,让农村主体更好选择适合自身的金融服务,打破区域和机构壁垒,更好地维护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数字科技教育,提升金融知识素养。从教育方式上,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邀请金融科技专家开展讲座等方式,把数字科技教育作为金融知识普及的重要部分。从教育内容上,既要大力宣传金融科技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也要提升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参与者预防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潜在金融风险。从教育渠道上,以线上化、智能化的终端设备,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农民随时随地的接受金融知识教育,提升科技金融素养。
以金融科技创新乡村金融服务产品种类。一是通过互联网、线上化经营模式,创新普惠性产品,支持农户生产经营。运用人脸识别、GPS定位等技术为农户开展建档工作,根据涉农产业的不同特点,帮助客户建立与市场的链接。依托产业链资金流、物流和贸易流信息,为农户提供专属融资服务,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授信审批快速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服务。二是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的技术运用,创新大数据产品,满足农民金融需求。参照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引进先进的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通过大数据的加密算法,对农户进行大数据评价和自动授信。创新开发出紧贴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民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提档升级。三是通过物联网、区块链优势特征,创新供应链产品,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监督,消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屏障,降低银行监管成本,为农业企业增信;另一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数据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实时跟踪和串联农业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主体,疏通链条通道,优化服务供给,实施融资、融智、融服务的综合化供应链金融服务。
以金融科技优化乡村金融服务管理机制。一是优化机构布局,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延伸服务触角。要通过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非接触式的服务,以智能化、线上化、移动化和自动化的服务方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和限制,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弥补金融机构缺失造成的金融服务真空。二是优化运营体系,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通过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大量运用,创新银行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幅降低银行的边际成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交易流程,重塑银行内部运营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价格,减少由于价格原因造成的金融排斥。三是优化服务场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精准度,提升服务获得感。一方面,从金融服务的需求端,广大的乡村服务主体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和信息平台渠道,更加精确地找到适合自身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提高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使用度;另一方面,从金融服务的供给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村各类主体进行精准画像,并把金融产品和服务内嵌入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把金融需求主动引流到各个场景之中,使金融机构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的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切实满足广大农村个性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作者系重庆市金融领域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