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明证,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路,是时间的物象,连通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不是一段心灵鸡汤,而是阅读《行走的力量——重庆日报“重走”系列报道丛书》给我的强烈认知。
从“巴渝古盐道”到“重庆古诗地图”的实地探寻,从“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到“信仰之路”的追问寻访,从“成渝古驿道”到“成渝铁路”的川渝两地相向而行,六本“重走”的“结晶”,是重庆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馈赠读者的一件精美文化礼物,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公开课。
重走,是一次梳理与探寻。总体而言,“重走”系列偏于历史但又绝不是教科书般的简单罗列,而是重报记者们亲身实地用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去走访、踏勘、发现、印证,曾经的“耳闻”变成了鲜活的“目睹”,文字可亲、可敬而可信。如《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一书中,好多人都知道书名来自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但“渝州”是泛指还是确指?记者通过专家访谈和实地寻访得出结论:这里的“渝州”,就是指今天重庆的渝中区,该诗是李白写于唐开元年间出蜀途中。
如果只是就诗词涉及的地名作出考证,那就与一般诗词研究无异。难得的是,记者的视野比研究者们还开阔,笔法却不落俗套。“点、线、面”结合,由李白《峨眉山月歌》跌宕开去,展开一部渝中区——重庆母城的文化史。“重庆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筑城都在渝中半岛。南宋重庆知府彭大雅为抗击元兵,组织军民弃泥墙改用砖石砌墙,并扩大了重庆城的规模,延伸到了通远门、临江门一带,重庆母城格局就此形成。”这段来自文化遗产专家的直接引语,为古诗地名做了最扎实的注释,“如何了解当年筑城的情景呢?元代著名文学家袁桷的一首《渝州老人歌》就反映了这段历史。”文章彩线穿珠似地展开了另一首古诗。“巴渝十二景”之首“金碧流香”所指何地?金碧山。那金碧山又在何处?今天的新华路、人民公园。香从何来?王尔鉴、周开丰、姜会照三位清代诗人各自以“金碧流香”为题,用诗歌写出了心中的答案。这样的笔法,既扩充了知识,又情趣盎然。
与丛书中其他五本比,这本“探寻重庆古诗地图”,不仅最厚,涉及面也最广,38个区县36期报道,每个区县的古诗得以展示和梳理。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里,本书也为各区县找到一条诗词“切入”旅游的路径,换句话说,各区县的文化自信“有诗为证”了。
重走,是一次发现与致敬。比如“重走巴渝古盐道”“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重走成渝古驿道”,这方面的研究,学者们虽然已推出过很多专著或论文,但有组织、策划的媒体“重走”,却让这些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历史走向了大众,也让口耳相传的“民间轶事”走上了主流媒介,从而还原、“固化”了一段难忘的历史。这是发现,更是一种致敬。发现的是被历史尘埃湮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画卷”,是重庆或者巴蜀地区曾经繁荣的生活图景,致敬的是巴渝人民生存与生活的勇气与智慧。把这样的“重走”比作重庆版的“文化苦旅”,毫不为过。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重走,并不是单纯的历史解说。面对斑斑古迹,记者们没有诗人作家那般失落与惆怅,而是立足今天的视角去追寻历史,去提振明天的希望。如《让古盐运文化有温度地传承下去》《用好盐资源,助力脱贫致富》《成渝古驿道,旧时光与新景象》《繁花落尽茶店场,川东大道展新颜》等篇目,很好地融入了非遗传承与保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与城镇治理、环境保护与文化重建等时代命题,读来令人振奋。
重走,更是一种认知与态度。单就执笔的记者而言,“重走”也许并不确切,很多地方,年轻的记者或许是“第一次亲密接触”。“重走”的真正内涵是重走先辈、先驱们走过的路,所以,是满怀致敬的认知。这样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追寻红色记忆——重走信仰之路》和《丰碑——重走成渝铁路》两书中。如果说古诗地图、巴盐古道、成渝古驿道、湖广填四川之路,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红色记忆——信仰之路”则集中反映了革命文化与英雄文化。
从精神层面而言,“重走信仰之路”更为厚重,形象诠释了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基因与信仰元素。比如本书开篇对邹容、杨庶堪、卞小吾等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叙述与描写,以及同盟会在重庆的活动与四川保路运动的关系,以不长的篇幅书写了一曲“追寻民族复兴梦的前奏曲”。顺着“信仰”这条主线,红色文化遗迹遗址在记者笔下一一展开。更多鲜为人知的先驱被这次重访挖掘了出来。与其他几本不同的是,“信仰之路”的重走,除实地考察外,还充分利用了地方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杨闇公烈士的三本日记,几乎是首次与读者公开见面。再如,一份保存完整的中共重庆党、团地方执行委员会为消除党内同志误会与分歧而召开的民主生活会记录,不仅有珍贵的党史价值,也给今天严肃党内民主生活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次“重走”。它走出了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风格与风骨、品质与品味、姿态与态度,走出了新闻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样的“重走”,是新的出发,而且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