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识到行动:一堂实用的理财课探寻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所在中山古镇的真善美,似一缕清风拂面作家李燕燕:书房就是练功房
第011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常识到行动:一堂实用的理财课
探寻中国传统村落的价值所在
中山古镇的真善美,似一缕清风拂面
作家李燕燕:书房就是练功房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书房我的书

作家李燕燕:书房就是练功房

本报记者 赵欣 实习生 李林飞

  李燕燕的书架一角。

  李燕燕。本组图片由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新南路是重庆渝北区一条喧嚣的主干道。李燕燕的家就位于这条路边上一个支马路的路口。虽在闹市,却不临街,所以一走进她家客厅,内心就能很快平静。偌大的阳台摆满了绿植,阳光下,它们优雅地舒展着身姿。客厅背后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就是她的书房。书房就是她的练功房,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对于一位全职写作且高产的报告文学作家来说,这间书房略显拥挤了。两排书柜已经塞满,一张硕大的写字桌上放着电脑和写作需要查阅的资料,杂志堆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山西文学》《啄木鸟》……大多是李燕燕近几年发表过的作品的样刊,它们是主人多年来勤于笔耕的明证,也陪伴着主人在文学这条道路上不断精进。

  “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拼,每天9点半进书房,坐下来就开始写作,中途会站起来活动下,喝点水,写到12点,简单吃个午饭,稍事休息,又继续写到下午6点。”李燕燕笑呵呵地告诉来访的重庆日报记者,“我会很严格地写到6点,就像古龙武侠小说里的傅红雪,每天都要挥刀三千次,我小时候不理解他,直到如今自己也建立起了写作的惯性,我的书房就是我的练功房,认准了目标不停地写,一定能写出成绩。”

  著名作家霍达是李燕燕最初仰望文坛时的一座灯塔。“我是学中文出身,在大一的时候读到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这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迪,我的书架上永远会有它的位置,时不时还会重温。”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来,李燕燕边翻边感慨,“我那时就在想,我要怎样努力,才能像霍达一样拥有充满魔力的文字?”

  除了霍达,李燕燕的书架上还有鲁迅、路遥、余华、韩寒、蔡骏等人的作品,他们的名字排列紧挨在一起。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李燕燕笑着说道:“其实,我在阅读上是杂食动物。鲁迅的伟大毋庸置疑,路遥的经历对每位写作者都是极大的鼓励。我从小着迷于唐诗宋词,也会对韩寒、蔡骏等同龄作家的畅销书予以关注。只要是好书,我都爱读。”她随即提到刚刚看完、并且很喜欢的麦家的《人生海海》,“麦家是很勤奋的作家,这本小说跟他过去的谍战题材作品很不一样,是很成功的新题材开拓。书中告诉我们,不完美才是人生,人不管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坚强生活。”

  不过,论起书房的“镇宅之宝”,李燕燕的选择颇为独到。她郑重地从书架上抽出厚厚的三卷本《中国新世纪写实文学经典》,颇有几分自豪:“这套书是我的老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炳银主编的选本,也是我非虚构写作的学习范本。书里有何建明、李春雷、王宏甲、杨晓升、赵瑜等名家的经典作品,每当我遇到写作瓶颈,就会停下来看一看前辈们是怎么从内容组织和结构布局等方面来处理相关选题的,它多年来一直在持续滋养着我的写作。”

  优秀前辈们的经历和作品让李燕燕认识到,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并不容易完成,除了需要书房里的勤奋,还必须走出书房去感知社会。“时代在发展,五光十色的世界比书斋更精彩,书房不过小小一间,我们的视野可以比天地更宽。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此值得书写,作为时代的歌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懈怠?”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